“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榜样系列报道之六:王子云——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记北大公共卫生学院2002级本硕连读研究生王子云

王子云,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专业2002级本硕连读研究生,云南文山人。签约单位: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他求学于拥有稳定就业保障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他攻读着中国最为稀缺的疾控前沿专业;即使在金融危机的一年,他也面临着诸多来自北京的工作诱惑。但是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云南,去那里做一个处于疾病预防控制最前线的白衣战士,当我们问他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时,王子云很平静地说道:“在我的家乡,当地老百姓无论是对公共卫生的认识、对预防传染病的认识等各个方面的卫生观念,相对于北京来说都很落后,这是经济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觉得我回去以后会有所作为,我的选择是有意义的。”

一个爱其所学的人

记者采访王子云的那些天,正值甲型H1N1流感病毒肆虐之时,他对我们说,最近一直在关注这个疫情,他所学专业的职责,就是防患于未然,将爆发疫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王子云的专业是公共卫生学院的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每当说起自己的专业,这位在北大度过了七年求学生活的大男孩便无法掩饰自己的激动之情。他为他们的职责做了一个形象的定位:“我们就像在临床之前站第一班岗的人”。这个从中越边界走出来的学子说起自己的职责时,眼里透露着坚毅与执着,他将自己视为了一个站第一班岗的白衣战士。

“像SARS那样的公共事件,真正应该把重点放在我们这块儿。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到临床,如果都放到临床那里,临床累死也干不完。而且这样造成的损伤太大,应该重在预防。所以从我的专业性质上来说,我还是挺喜欢这个专业的。”

说到公共卫生,王子云谈到曾听不少老前辈多次指出许多公卫同学总是在纸上谈兵,很少去到最基层的疾控前线,了解最为现实的公共卫生现状。他从进入大学以来,便经常参与并组织下基层、进社区实践,切实了解中国最真实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现状。当目睹了一些地区薄弱的医疗卫生条件时,让身处北京的王子云心里十分难受,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专业要求他必须到基层去,只有那里的工作才会更有意义。

“我还是想见些真实的东西,看些实际的情况。在研究生阶段我和我们实验室会去基层,比如去山西,也跟卫生部出去开过几次会,到过安徽马鞍山,也看到了他们基层的一些情况。我就想还是多看看基层的情况,可能对我个人的成长会更好一些。”

一个爱其所选的人

在医疗卫生体系尚未健全的中国,国家通过几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已经逐渐地意识到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因此,从中央到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成为了与传染病作斗争的最前沿阵地,也担负起了向预防观念尚不成熟的广大民众普及卫生知识的重要责任。由于国家的重视,加上整个社会对公共卫生的广泛关注,王子云所学的专业关注度逐渐上升,即使在金融危机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恶化的时刻,北京大学医学部所培养的医疗卫生高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就业情况比较乐观。

“我们班50多人,目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就一两个人,从我们班的就业情况来看,社会需求量还是很大的。无论从北京还是到地方,像事业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占很大一块,如中国CDC、北京CDC,还有北京各区县的CDC,只要想去,尤其区级的,问题都不大。”王子云十分欣慰地介绍了目前班级的就业情况。

然而,通过了北京市公务员笔试,同时完全有能力进入北京CDC系统的王子云,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最佳机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地处中国西南角的云南。当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不解地问他这样选择的原因时,他说自己是个恋家的人,“恋家”一词使得一个对无数人来说无比艰难的选择变得多了许多温情与责任。

用自己所学报效自己家乡的念头从他本科时就开始了,“我本科阶段做了一个类似于毕业设计的题目,我们叫做PPL教学,我们的主题是结核病防治。当时,我就在想云南是个什么样子?然而我回家的时候发现家里好多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跟北京更是没法比,好多观念要么没有,要么还停留在很淳朴落后的阶段,该有的卫生观念也没有。所以,我就想可不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做一些这样的事(回馈家乡)。在北京,人才很多,缺我一个不缺,我回去的话,也许作用可以发挥的更大一点。而且我对家里还是比较喜欢的,我应该是一个比较恋家的人吧。”

恋家是一个浪漫主义情节,而回西部工作却是一个极为现实的人生抉择。云南省地处我国的西南端,经济基础薄弱,人均收入较低,又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并与几个东南亚国家接壤,地理条件与人口分布都异常复杂,同时,云南还是中国禁毒的第一道防线,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都异常艰巨。这样的状况对于任何一个刚从最高学府走出来,满腹青云之志的学子来说,都是一个心态与体力上的极大的挑战。但是王子云似乎对任何困难都做足了准备,“有可能头三年我都在各个地州跑,各个地州发调查问卷,发三年,或者做一个什么调查要挨个地州的跑,跑上三年。这个我也和师兄们探讨过,他们说郁闷的时候你要顶住,这时候要找人多聊聊天。实际上你熬过那几年也就好了,就是最开始那几年可能会特彷徨,觉得我学这么多东西,而每天都拼命于这些实际工作。我现在也在给自己进行心理调适,我应该转变一个思维。我现在一旦我从学校走出去,我就不是一个学生了。我是一个要了解实际工作的人。要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需求。”

其实,对是否应该回到云南,王子云也曾迷茫过,就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候,母校北京大学医学部使他坚定了信心。“我当时也和学院的老师讨论过,如果我回去的话,学院能不能给我支持,因为我觉得,回去要和那边进行沟通,学校这边各种资源与经验都会很丰富,包括我的导师,以及师兄师姐,也就是我们整个团队都会给我很大的支持。”

“那学校的老师怎么说?”

“他们说,你回去的话,那真是给我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了,我们一定支持你走出这一步,希望你挺住啊!”

一个志其所爱的人

也许是所学专业要求他必须具有非常清晰冷静的思考能力,也许是从一开始他便具有非常明晰的职业规划,王子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非常清晰的规划。

“如果说未来十年,至少要花费五年来熟悉现场实际工作,因为云南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有很多各种事情是我想不到的,所以第一我需要适应实际工作,我得先站住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花费五年来进行科学沉淀,能够逐渐做一点科研。也许过了二十年,那时候我40多岁快50岁了,在有学校很好的支持的情况下,我力争开拓某一门学科,或促进当地的一个学科发展吧。如果在未来的20年30年,我有幸能够成为一个当地的学科带头人的话就很满足了。”

在王子云看来,立志扎根云南的他不仅仅要做一个踏实的“扎根者”,更应做一个奋进的“拓荒者”,一个连接云南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桥梁。

公共卫生是一个对基层资料需求非常高的学科,但是目前在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拥有大量地方病案例的西部地区的资料无法为高端研究机构所用,究其原因,便在于缺乏畅通的联系科研与实践的渠道。太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便选择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他们与母校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的必要性,而太少的大学生能够抉择去祖国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并踏实地在个人发展与学科前途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将自己化为一座造福当地与国家的桥梁,而这却恰是王子云的长远志向。

“我们北医每年就会接到好多国家的项目,如果能够和云南搭上线,对云南那里的发展就不一样了。那就不是对我好的问题,是对整个体系都好,对学校也好。我们公共卫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做实验,一部分做现场,现场就是要好多的调查,如果我们在各个省都布好点的话,这样的资料真的是太宝贵了。我觉得得有人首先走到这一步去,比如我在那里站住了脚,以后会有师弟师妹去,这样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以后就不一样了。”说到这个“多赢”的局面,王子云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愿景,正是一个北大毕业的医学生对母校、对家乡、对祖国能够做到的最好的回报。

“我希望自己能够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希望自己能够把云南和北京联系起来。但这个肯定需要一个很漫长的磨合时间,这个磨合的成功与否需要我去努力,我也尽量去努力,尽量争取成功。”

后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王子云非常喜欢的一句座右铭是汪国真的名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七月份,他便将收起行囊,离开曾经学习生活过七年的北医校园,前去未知的路途,攀登陡峭的高峰。他那乐观的笑容,幽默的话语,坚毅的目光,不容置疑地告诉我们,他深爱着那片土地、那里的人民、他的学科和他的母校,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去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做出一番事业。

2004年,北京大学医学部走出了一个“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一个从广东走进北京,又从北京走进巴林右旗草原的“白衣卫士”—莫锋,他那句“青春与其冒烟不如燃烧!我要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草原卫生防疫的前沿去”至今仍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光荣的北医学子奔赴西部,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情操为西部的人民带来健康与希望。

如今,我们从王子云身上又看到了莫锋的精神,祝他成功!(记者: 陈钰尧、王琦)

 

编辑:云超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