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榜样系列报道之十四】不为彼岸只为海——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6级硕士生罗锐

【编者按】他们是北大学生的卓越楷模,他们是当代青年的优秀代表,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追求寄托着祖国的希望、关乎民族的未来,他们的身上闪耀着燕园特有的学术才情、蓄积着对民众、对社会、对祖国乃至于对世界的深切感悟。他们尽情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凭借理想的翅膀展翅翱翔。他们就是在燕园成长起来的,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北大优秀研究生代表,是全体北大研究生的青春榜样。

为创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展现当代北大研究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昂扬风貌和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生动形象,2007年9月,学生工作部和北大新闻网联合设置专题栏目,持续刊登报道文章,首次启动了“青春的榜样——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系列报道”工作,深入挖掘、广泛宣传燕园研究生群体中的优秀典型,有效激励全体研究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坚定成才报国志向、激励学术科研兴趣、实现全面成长成才。自启动以来,此项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2008年6月3日,《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第528期)专门对此进行总结,对北大开展研究生榜样教育工作的尝试给予高度肯定,向全社会充分展示了北大研究生育人工作的丰硕成果。

本学年,为持续激励全体研究生砥砺德行、坚定志向、全面发展、成才报国,学生工作部与北大新闻网共同推出专题报道,将继续开展“青春的榜样——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系列报道”工作。我们惟愿:通过汇集和展现这些现实中的成长故事,分享身边的青春榜样鲜活的成长经历和感知体悟,让大家在面对选择时多一份智慧、少一份迷惑,在身处逆境时多一份坚持、少一份退缩,在追寻梦想时多一份执着、少一份旁骛,让每一个北大研究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在这条最终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不为彼岸只为海——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6级硕士生罗锐

人物简介:罗锐,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2006级硕士生。曾与同学共同创立北京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CDM club),成为中国高校第一个以研究气候和能源问题的专业性社团;多次参加如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瑞典泰尔伯格论坛等国际会议;2008年参加“南极极地气候领导力项目”。

很多人对南极都感兴趣,但是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到达那里;也许你还不知道,就在那个人迹罕至的心灵圣地,曾经留下了北大学子的足迹——这个人就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罗锐。正午的阳光徐徐落下,伴随着怡人的春风,罗锐出现在我们面前——干净利落的光头、闪着灵光的眼睛——一个意料之外的形象,除了“个性”二字,再也想不出什么来形容他了。

低调为人,一直很安静

本科入校之初,罗锐就获得了“明德奖学金”。然而他深知,不能靠着最初的光环一直幸运下去,因此他选择在本科阶段踏实安心地做一个平凡的北大学生。四年的本科时间——是多数人最绚烂也最浮躁的青春时代,但罗锐却没有选择百团大战的热闹舞台,而在三角地的转角加快了自己的脚步,转向了那藏书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他说,图书馆有着和他一样的安静气质,也伴随着他从本科一路走到了硕士。

在研究生这个更加成熟的阶段中,或许是厚积薄发,罗锐开始更多地走出了书斋。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CDM club)就是这时的他和同学、师兄、师姐们一起创立起来的。罗锐本科时便结识了这些志同道合的战友,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协会创办之初,没有在三角地招新,也没有急于壮大力量的运作,而是立足于自身专业优势,努力攻破一个又一个专业难关。“中国高校第一个校园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绿色校园”等等标新而实用的成果,就是源自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因为专业、所以出彩,协会的名声走出校园,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已经与国内外气候领域的诸多专家、公司以及NGO组织建立起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这两年,在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的工作基础上,罗锐参加了2007年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出席了瑞典国际泰尔伯格论坛,还参与了2008年波兹南联合国气候大会。这样的经历足以让大多数人仰望,但在罗锐的眼中,这不能归作他个人的成绩。他把这些归结为“存在与需要”的关系——“大会需要有了解气候、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中国学生,这时候我刚好合适,就机缘巧合地去了,就这么简单。”

罗锐的南极考察也一样吸引眼球。“ 2008年的南极,将其最美丽和最凶狠的样子都真实地展现给了我们”,他静静地回忆到。罗锐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极地考察的录像资料,镜头中是遥远的蓝天碧水,巍峨高耸的冰川。每个考察者在这录像里都有一段感言做总结,但到最后我们都没有发现罗锐的身影。他笑着打趣说,那段被他“收藏”起来了。

或许,罗锐不仅“收藏”了这段资料,还“收藏”了安静的人生,在低调中为我们源源不断地传送一个当代青年的理想与责任。

高调做事,一向很炫目

罗锐是一个很务实的人,实实在在本本分分,是他做事的准则。他看到太多人仅因为英语好会“忽悠”,而在国际舞台宣讲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反观国内那些做了很多实事的环境专业学生,却缺少机会告诉世界他们到底在做什么。罗锐觉得这种现象很不公平,于是,他选择利用各种机缘大步流星地踏上国际舞台,为默默工作学习的同仁们争一口气。凭借在气候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对中国气候的学生项目的了解,罗锐打开了一扇致力于环境事业的中国学生与国际舞台沟通的门,正是他和他所在的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搭建起了这样一个桥梁。不过,罗锐也有很清醒的认识,“在国际舞台上,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声音,但这些容易消失,而且夹杂的噪音不少。所以我想,回国之后能够踏实地做些成果,比发出声音更重要”——这就是实在本分的罗锐。

毋庸置疑,罗锐最炫目的一件事就是考察南极了。甚至连他的至交都说“至少当时没觉得他能牛到去南极”。但是,总是出乎意料的罗锐就是做到了,而且还是在一个很具挑战性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当时我在收到有关赴南极考察的邮件时距出发还有两周多一点,但我全然不知道会有这样棒的机会,突然而至的邮件,对我来说是一个惊喜,更是一个挑战”。经过几天的调查思考,罗锐终于下定决心迈向南极,于是就在最后一周半时间里,他迅速打点好一切,加入了科考队伍。他喜欢这种感觉,匆匆忙忙但极富冒险感和挑战性。罗锐说,他的生活时常会有连他都没预料到的惊喜,这或许也是他自己能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原因吧!

南极泛着美丽的凶狠令人惊异。穿越德雷克海峡时,他们遇到了风暴,巨浪中科考船仿佛一片树叶飘摇在汪洋中,大伙都被摇晃地“昏天暗地”;登陆乔治王岛时,他们又突遇暴风雪,凛冽的寒风能在瞬间将人击溃。但是,当这些关碍过去后,南极便大方地展现出她无与伦比的美丽——天蓝得没有一点杂质,水也是彻底的冰点蓝,正待换毛的企鹅,还有各类海豹、驼背鲸、虎鲸……活脱脱一幅人间仙境的画卷!然而,也正是在这净土上,罗锐一行人亲眼见证了一块巨大的冰川破碎,聆听了它掉入海中发出的巨响,全球变暖的事实就这样赤裸裸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去南极当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罗锐有幸与诸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一起接受领导力训练。但是,罗锐意外地发现,在那些著名公司的高管中有接近一半的人对全球变暖仍持怀疑或观望态度。他深感环境保护之路还很远,将来还有很多事需要他们这群立志于环境科学的青年学子来担当。

南极之行结束后,除了继续气候领域的项目,罗锐开始在大大小小的场合分享他的极地故事,希望带动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和参与进来。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今年有12个中国人分两批,同全球商业领袖和在校学生组队参加2009年的南极项目,北大就有6个!“现在再也不是单打独斗能够成功的年代了,一个可持续的团队才能够带来实质行动”,罗锐开玩笑地说,“出单个的牛人不太合适,要出就出‘牛排’!”

在我们看来,低调为人、高调做事,罗锐一直如此,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舞着我们,在安静谦虚中努力做一个炫目有为的有志青年!

大步向前,一切很自然

选择一个专业就是选择一个前行的方向,这对任何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当谈及专业选择时,罗锐说,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出生在世界地球日。当然这只是感性的一面,巧合归巧合,罗锐做任何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在专业方面尤其如此。“气候、能源、环境和经济交叉的问题,必然是当今和未来最为重要的领域,至少,总得要解决毫无节制的发展问题。况且很多熟知的师长都投身这个领域几十年,这也鼓舞了我。”现实的驱使和长辈的选择让罗锐坚定自己的眼光和道路。

确定了方向,剩下的,就是一往无前地走下去。他戏称自己是因为“懒”,但正是因为这种“懒”,他才潜心投入学术,虚心学习知识,丰富充实自己。这种品质也给他接触国内外NGO和公司提供了机会——他总是称自己为“零成本”。罗锐说到,“当今气候变化的领域,是少有的能够聚集年轻人和年轻公司的领域,没有人敢称自己是专家,每个人都乐于学习努力进步,使自己尽量更加专业。”

然而,专业不等于卓越,达到卓越,还需要勇于追随强者的脚步,罗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卓越是在同伴、兄长和导师的影响下不断显现的,在生活中有同学们的交流,在学习中有导师的教导,而罗伯•斯旺(Robert Swan)对罗锐的影响更不在话下。作为全球首位徒步穿越南北两极的探险家,罗伯•斯旺给罗锐的第一印象是“酷”。“他的成就不仅如此”罗锐激动地说到,“罗伯还将乔治王岛的俄罗斯站点1500吨钢铁垃圾清理干净运回了南美大陆,并建立名为‘2041’的机构,这个机构致力于带动商业领袖和学生青年为保护南极和地球而展开行动。”这样一个具有全球眼光和长远愿景、并完成了诸多“不可完成”的事情的巨人深深地吸引了罗锐。“我非常希望能亲身领略罗伯•斯旺的领袖魅力,何况南极又是任何一个年轻人一生都想去的地方”。就这样,罗锐成为2008年“第六届南极极地气候领导力项目”的一员,是来自中国大陆唯一学生。

因为努力,所以专业;因为追求,所以卓越。已然成为我们眼中的佼佼者的罗锐,正大步向前。现在的罗锐,并不神秘,反而亲和,这也许是因为我们都没有看到花儿破土生长的过程,只看到如今绽放的绚烂。其实,每个成功之人都是如此,谁不是在煎熬与付出中登陆彼岸?正午的阳光徐徐落下,罗锐的眼中依旧闪着光。罗锐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不为彼岸只为海”,只要在奋斗的过程中努力地拼搏、尽情地享受,其实成功的彼岸就在眼前。(文\范炳菲 尹梓奇)

 

编辑:云超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