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榜样系列报道之十五】阳光女孩的学术路——记人口研究所2007级硕士研究生邱月

【编者按】他们是北大学生的卓越楷模,他们是当代青年的优秀代表,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追求寄托着祖国的希望、关乎民族的未来,他们的身上闪耀着燕园特有的学术才情、蓄积着对民众、对社会、对祖国乃至于对世界的深切感悟。他们尽情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凭借理想的翅膀展翅翱翔。他们就是在燕园成长起来的,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北大优秀研究生代表,是全体北大研究生的青春榜样。

为创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展现当代北大研究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昂扬风貌和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生动形象,2007年9月,学生工作部和北大新闻网联合设置专题栏目,持续刊登报道文章,首次启动了“青春的榜样——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系列报道”工作,深入挖掘、广泛宣传燕园研究生群体中的优秀典型,有效激励全体研究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坚定成才报国志向、激励学术科研兴趣、实现全面成长成才。自启动以来,此项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2008年6月3日,《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第528期)专门对此进行总结,对北大开展研究生榜样教育工作的尝试给予高度肯定,向全社会充分展示了北大研究生育人工作的丰硕成果。

本学年,为持续激励全体研究生砥砺德行、坚定志向、全面发展、成才报国,学生工作部与北大新闻网共同推出专题报道,将继续开展“青春的榜样——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系列报道”工作。我们惟愿:通过汇集和展现这些现实中的成长故事,分享身边的青春榜样鲜活的成长经历和感知体悟,让大家在面对选择时多一份智慧、少一份迷惑,在身处逆境时多一份坚持、少一份退缩,在追寻梦想时多一份执着、少一份旁骛,让每一个北大研究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在这条最终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阳光女孩的学术路

——记人口研究所2007级硕士研究生邱月

个人简介:邱月,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现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社会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曾获北京大学第十六届“挑战杯”特等奖、校级三好学生;曾任校研究生会学术部副部长、博士生部部长,参与组织多项学术活动;曾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并于2008年6月作为北大代表团成员参加由教育部主办的“和谐演绎城市之光”——2008年华人青年领袖论坛

初次见到邱月的时候,一袭红风衣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对不起,我来早了。”一句话顿时让气氛轻松了起来。这位“习惯早到五分钟”的女生一露面便给我们留下了开朗阳光而又清爽干练的印象,丝毫没有一般人眼中学术人的拘谨和严肃。轻松愉快的交谈让我们发现了丰富多彩的邱月:在现实中追寻学术的意义,在微笑中展现乐观的心境,在谦虚中体现人格的魅力,在动静中陶冶生命的灵性。

追寻价值的学术旅途

翻开邱月的履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串串奖项、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挑战杯”特等奖、一等学业奖学金、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项目……一个个成就,一串串荣誉,无不是对一个学术人所走过的道路的最好记录。可提及这些的时候,她却是淡淡一笑,“这些只是一种素质的体现,是一个阶段努力的象征。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一种意义,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令人诧异的是,作为一个文科才女,邱月的本科却是在数学科学学院度过的。数学这一门最为抽象的科学给予了她深厚的思维功底,为她现在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素质积淀。与此同时,她并不将自己单纯局限于象牙塔尖的理论逻辑中,无论是在本科还是硕士阶段,她的学术方向总是紧密关注着现实,总是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与现实结合,能够真正在现实社会这片广袤的土地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意义与价值。

在人生的选择面前,邱月总是在努力寻找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最优选择”。大二的时候,看着周围同学纷纷准备出国,邱月也有些心动,可最后她还是坚定地选择留在国内。对于这个选择,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一旦到了国外,便自然地脱离了中国的现实,作为一个不想在国外落地生根的中国学生,我想这种没有根的学术是不会有太大意义的。”而当面临保研之时,完全可以顺利保上本院研究生的她又一次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转入社会学专业。在选择的过程中,对于“意义”的追求最终决定了她的方向,社会学这样一个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现实、面向生活的学科吸引了她。她说:“每个人都需要清楚思考到底需要什么。我自己认同学术这条道路,想尝试与以往不同的专业和方向。”于是她就坚定地走上了这样一条更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社会学之路。

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邱月更加热情而努力地追寻着学术生活的意义。2008年10月,邱月和导师、同学们一起赴四川广元地震灾区对灾后重建状况进行实地调研。在那里,邱月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学术的意义所在:“只有在与社会中最普通的人接触的过程中,我才知道自己提的问题、做的课题是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在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自己真正的追求——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够化为人们脸上的微笑。”这种信念,便是对邱月学术道路上执著追求的最好诠释和总结。

“没心没肺”的微笑人生

几乎每一个熟识邱月的人都会被她的乐观所感染,阳光开朗的笑容、干练爽快的作风,无不给人一种积极乐观的印象。周围的同学有时候会问她:“为什么你每天都那么高兴呢?怎么几乎从来没有见你郁闷过,无论多么大的事情,过个两三个小时你怎么就跟没事人似的?”面对这样的疑问,她很多时候会开心的大笑,笑着嘲讽自己“乐观得已经没心没肺了”。

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邱月也并不是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还在大一的时候,通过高考进入数院的邱月,面对周围许许多多通过竞赛保送的“牛人”,内心顿时充满了迷茫和不知所措。可她转念一想:一味地生活在“牛人”的“阴影”下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想想怎么解决问题才是真正有用的。观念转变了,初入燕园的不适应也很快烟消云散,邱月又露出了乐观开朗的“本性”,不再把自己与“牛人”之间划道鸿沟,而是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与同学们快乐地相处。心态一旦调整过来,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在不知不觉中,邱月也慢慢转变成了他人眼中的“牛人”。

正是乐观的性格帮助她把冷清的学术路妆点得山花烂漫。随着邱月慢慢走上学术的道路,当代学术人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和烦恼也逐渐摆在了邱月的面前。但是,面对这些学术人常有的寂寞和困惑,邱月却显得十分平静坦然。这一切都得益于她对人生的充分体悟所带来的乐观向上的心态。“在物质层面,学术人的确十分寂寞;但在人类所特有的精神层面上,我们学术人绝对是富足的。在我看来一个学术人的真正痛苦不在于物质层面的匮乏和寂寞,而应该在于学术研究中成果的难以获得和追求的难以达致,除了这些之外我就没有什么值得不高兴的了。”正是这种对于自身、对于学术、对于人生的充分体悟和对于事业、对于理想、对于意义的不懈追求,造就了邱月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那种阳光、积极和乐观的气质,造就了她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微笑人生。

虚怀若谷的平和心态

很多人优秀的人不免会给大家带来难以逾越的距离感,但是在同样优秀的邱月身上,你丝毫感受不到这一点,平易近人的她总是让人忍不住想接近。通过交谈,我们发现,她的这种亲和力正是缘于她对人、对事的那种虚怀若谷的心态。

研究所里的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她:“谦虚,这个品质说来简单,但能做到的学生太少了,自满的情绪妨碍了很多学生的发展,邱月没有因为自己是北大的高材生而自满,而是一直保持谦虚好学的心态。就像一只空杯子,因为只有空掉的杯子才能装水。”邱月的谦逊不仅体现在学习上,她在以“空杯心态”提升自己的同时也为她所属的群体默默奉献着。从她的老师那里我们得知,每次上课前邱月都会提前到教室,为大家准备好上课用的幻灯、电脑等。这些虽然是小事,但她的奉献精神已经让老师们把她记在心里,同时也赢得了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尊重,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正是这种平和的心态,使得邱月在提升自己的同时默默奉献着,而又在默默奉献中升华了自身的人格魅力。

动静交融的生活之道

采访过程中邱月常常引述这样一句古语——“流水不腐,户牖不蠹”。作为一位在学术海洋中不断探寻的学人,邱月并没有将自己的视野、自己的生活仅仅局限于学术的狭小一隅。沉静的她在社会学这片广阔的海洋里纵横驰骋;灵动的她在学术以外的天空中奋力翱翔。她的研究生生活既有山一样的沉稳,也有水一样的灵动,动静交融,相得益彰。

研究生阶段中,邱月一直积极投身于社会工作当中。她在校研究生会中历任学术部副部长、博士生部部长,同时在自己所在的人口研究所担任学习部部长。北大研究生“元培杯”学术讲演大赛、北大博士生沙龙、人口研究所的各种学术会议……一次次活动都留下了邱月忙碌的身影,凝聚了她的汗水和心血。提到这些经历,邱月认为,社会活动教会了她如何做事,尤其是细节的重要性;同时还给予了她接触不同想法、思路的机会。尽管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她觉得感触良多、获益匪浅。

在课余生活中,动静结合的邱月展现了别样的风采:一方面她说自己是“文字型的人”,从小就十分爱好读书,至今仍然大量阅读历史等各类书籍;另一方面她又在运动中充分展现出灵动活泼的性灵。伴随着欢快音乐的韵律操是她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在音乐和运动中身心自然而然获得了调剂和放松。此外,即使是在平常课业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她依然坚持着自己从本科以来就自创并坚持的运动方式——爬楼梯。她将韵律操和爬楼梯都当作有利于“大脑和小脑平衡发展”的生活方式,也是提升生命质量的“小窍门”。这就是邱月的生活,动态与静态交相辉映、和谐包容,带给了她快乐和美好的人生感受。

在采访将要结束的时候,记者让邱月用一句话概括她最重要的感悟。她说:“争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作出从当时看来最好的选择,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尽力让自己不后悔”。尽量做好每个选择、尽力做好每件事情、尽力让自己不后悔,正是以这种踏实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她一路走来,留下了耀眼的光彩。对于未来,更是值得期待,正如她的老师所说:“我们能感受到邱月在不停地进步,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她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文:刘辰、龚雪、李鹭瑶)

 

编辑:文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