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星系核中的超大质量黑洞及其合并”国际研讨会

由北京大学刘富坤教授(主席)、德国马普学会地外物理研究所高级研究员S. Komossa博士、德国海德堡大学R. Spurzem教授、北京大学吴学兵教授、德国马普学会爱因斯坦研究所L. Rezzolla教授等组织的“星系核中超大质量双黑洞及其合并”国际研讨会于7月20日至25日在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KIAA-PKU)成功召开。此次“双黑洞”会议由北京大学和中国天文学会主办,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和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协办,会议还得到了国家973计划天文项目“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和星系形成与演化”、国家天文台丝绸之路计划以及海德堡大学Global Networks Heidelberg项目的支持。会议吸引了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德国马普学会地外物理研究所(MPE)、爱因斯坦研究所(AEI)、海德堡大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国立天文台(NAOJ)、芬兰图尔库大学、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等世界著名大学和研究所的30余位国外专家学者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余位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前来参加。

超大质量双黑洞是冷暗物质宇宙学星系等级形成理论预言的结果,而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时产生的强引力波辐射是正在建造中的引力波探测仪“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LISA)”以及正在实施中的引力波探测项目“脉冲星计时阵(PTA)”的主要探测目标。最近在相对论数值计算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使我们能对任意质量和自旋的双黑洞并合过程进行高精度数值模拟,使我们能精确计算双黑洞并合时产生的引力波波形、偏振以及并合后黑洞因引力波辐射而获得的反冲速度等。数值相对论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还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双黑洞的形成、演化、特性、引力波辐射以及引力波辐射的电磁辐射对应等展开大量深入的理论和观测研究。本次会议使国内外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走到一起,对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的相对论数值模拟及后牛顿近似、双黑洞产生的引力波辐射的探测、超大质量双黑洞与星系中气体相互作用的流体动力学过程、与星系中恒星环境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超大质量双黑洞与星系核环境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可观测特性、超大质量双黑洞的探测以及超大质量双黑洞与星系形成和演化之间的关系等领域的研究作了全面综述并进一步展开了深入的研讨。通过这次会议,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之间进行了充分交流,学习了在自己领域之外的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次会议,国内外许多研究团队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大会,有关专家因此还初步讨论了明年再次在北京举办有关超大质量双黑洞国际会议的可行性。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