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4号线北京大学东门站建成纪实

2009年9月28日下午三时,北京地铁4号线正式投入载客运营。该线是北京市道路交通网络中一条贯穿市区南北的轨道交通主干线,以丰台区南四环路的公益西桥为起点,途径宣武、西城和海淀三区24个站点,最终到达海淀区安河桥北站。其中,北京大学东门站位于中关村大街成府路交叉路口,路口的四个象限均设有地铁站口。西南出口和西北出口分列于北大东门围墙外南北两侧的绿地内,东南出口和东北出口则位于方正大厦北侧和物理大楼西南侧。地铁4号线的建成投用,将大大缓解中关村地区的交通压力。北京大学东门站的设置,将为我校广大师生的便捷出行与安全过往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可靠的保证。

 
地铁四号线北京大学东门站

早在地铁4号线规划初期,学校就非常关注地铁站设置等相关事宜,负责规划协调的发展规划部也将这项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自2002年起,北京大学校园规划委员会、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多次就地铁线路规划、东门站点选址设计、降低振动影响以及施工计划和装修方案等一系列事宜与北京市政府及地铁建设方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沟通,得到了市政府和建设方的大力支持。

“北京大学东门站”名称的确定过程

规划设计阶段地铁4号线北京大学东门站的名称原为“成府路站”,这个名称虽然反映了该区域的历史渊源,却不能确切地表述其具体的地理方位,亦无助于记忆和查找。遵循地理位置表述清楚、方便查找的原则,北京大学校园规划委员会在2002年第八次会议上经慎重研究向地铁建设方提出,希望将“成府路站”改名为“北大东门站”或“燕园站”,这将更能体现车站的含义。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吕斌教授在地铁4号线站名相关审议公示会上明确提出了这一建议,得到了广大与会专家和主管部门的认可。经过我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多方呼吁以及学校方面的不懈努力,地铁建设单位采纳了北京大学的建议,并根据命名相关细则,进一步将站名确定为“北京大学东门站”。

降低振动干扰问题取得重大进展

地铁4号线途径北京大学东部区域的理科实验区域,该区域有大量精密贵重仪器,地铁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会对精密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评估地铁振动对学校科研活动的影响,我校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了科学的振动监测工作,为把振动影响减少到可接受的范围,学校发展规划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会同校内外相关方面专家与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多次磋商后,决定在北京大学东门区段内采取加设“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的措施。该措施使原地铁列车在经过该区段轨道时的横向振动,经过轨道下弹簧的吸收后,尽可能改变成沿轨道纵向振动,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实验室的振动干扰,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现阶段学校正与地铁建设单位一同进行地铁振动影响实测评估,并将根据评估结果推进后续工作。

地下人行专用过街通道积极建设中

东门区域是我校多个院系师生及附小学生的必经之地,该区域交通秩序混杂。北京大学校园规划委员会在地铁4号线规划设计之初就表达了在北京大学东门站建设地下人行专用通道的愿望,希望借此能为学校广大师生的出行提供安全保障与出行便利。学校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主管部门周密运作。在地铁规划建设过程中,发展规划部与北京市轨道公司不断沟通,数次邀请市轨道公司和地铁4号线项目管理处的负责人士参加校园规划委员会会议,进行专题研讨。在学校多个部门共同努力下,地下人行专用通道工程施工方案最终获得批准。由于该地下通道部分区域距离地面比较浅,且地下管线情况复杂,属于特级风险工程。通过不懈努力,几经专家反复论证,目前地下人行专用通道已经进行了试挖掘,并完成了水电管线的迁移工作,天然气管线迁移施工正在进行当中。通道建成后,将使穿越中关村北大街及成府路变得更为便捷,确保广大师生教学上课及过往行人的往来安全。

燕园风光成为站内艺术壁画

 

燕园风光成为站内艺术壁画

地铁4号线在8个重点车站装饰了艺术壁画,总体设计理念为“记忆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突出地域标志”。北京大学东门站是8个重点站之一,在壁画艺术创作阶段,学校发展规划部邀请方拥教授、翁剑青教授等校内知名专家参加了“地铁4号线站内艺术品创作交流会”。同时在多次校园规划委员会会议上,邀请北京市轨道公司沟通北京大学东门站站内壁画设计方案。最终壁画设计单位——中国壁画学会根据我校规划委员会及专家意见,在北京大学东门站内选取了北京大学具有历史文化内涵、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物——西校门、博雅塔和图书馆等构成了画面的主体物象,湖水树石穿插其中,烘托出庄重和谐的校园气氛和悠长的文化意蕴。

编辑:聪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