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诗意的结合:2009亚洲诗歌节在北大举行

10月15日晚,2009年度亚洲诗歌节开幕式诗歌朗诵会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多功能厅拉开帷幕。这次活动由中国诗歌会、中坤诗歌发展基金、《诗刊》社、北大中文系、北大中国新诗研究所、中日诗歌交流基金、日本思潮社《现代诗手贴》杂志社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印度、土耳其、蒙古、日本、韩国等九个国家的三十多位诗人和学者,齐聚于中国新诗发祥和成长的摇篮——北京大学,以诗歌朗诵和讲解的方式共同探讨诗人的地理经验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分享母语写作的诗歌的美丽。

 

2009亚洲诗歌节“地理与诗意”北大之夜诗歌朗诵会全体嘉宾合影
 
 
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张同吾与中国诗歌学会理事骆英在诗歌朗诵会现场

“你啊/是新诗摇篮旁的心”——《红楼》创刊诗 林庚

这个宁静之秋的夜晚,我们在新诗的摇篮北大,静静聆听现代新诗人的声音。这里,没有绚丽的舞台灯光,没有变幻的背景音乐,有的只是诗人的吟咏感慨之声,和一地寂静。

 
北大中文系教授谢冕讲话

在两位著名北大新诗人臧棣和田原的即兴开场白之后,德高望重的谢冕老师被请上了舞台。作为北大中文系的老教授和北大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他向观众娓娓地讲述了诗歌的永恒之美,以及一百年来中国新诗的诞生发展与北京大学的渊源,并真诚地感谢各位诗人的到来给北大带来的永恒的美丽。随后,中国诗歌会秘书长张同吾、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诗歌评论家唐晓渡和日本思潮社社长小田启之也发表了精彩而又富有诗意的讲话。唐晓渡先生强调道:“这次诗歌节的主题是‘地理与诗歌’,其中的地理不仅仅指自然空间中的地理,同时也指向每个诗人的内心,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地理。”此刻,亚洲各国的诗人、学者和北大学子在这个美好的夜晚为诗歌共聚一起,分享诗歌给我们带来的那个全然自由的诗意的空间,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诗歌地图上的坐标,拥有着自由的心灵,同时又为诗歌的美折服。

“没有特别的原因但我们翻山越岭/为了走在一起总算了确心愿/团聚的一夜/我们面对面眼看眼”——《亚洲时间》 香港诗人郑振恒

嘉宾发言结束后,所有的时间都留给了诗人和他们的诗。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诗歌,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诗歌盛宴。这里有来自北大中文系的一批新诗人的精彩创作:在北美洲最高峰迈金利山上骆英拿着《塔肯纳的鲸骨》反思着战争仇恨给当地民族带来的苦痛灾难;胡续冬在巴山《江畔》的夜晚孤独的抱着一条温柔的江沉睡了一夜;田原隔着一层透明的玻璃窗去窥探《与鸟有关》的事情。年轻的诗人们用或优美或激昂或温柔的朗诵冲击着观众的心灵,使观众产生良久的共鸣。

其他亚洲各国的诗人也用自己的母语深情朗诵了自己的诗歌。穿着灰蓝色宽大蒙古袍的蒙古诗人乌梁海透过自己家乡的《蒙古包》看到了现代文明的单薄和哲学的理性之光。他低沉厚重的蒙古语带领着人们一起置身于茫茫的苍穹下,凝望着一杯银碗里孤独的长明灯。而同样是来自蒙古的诗人L.伍丽吉特古丝却用呓语般的吟诵让全场观众的心沉下来,沉下来,沉落着,彷佛一片《雪飘落在树上》,轻柔宁静地,却带着生死轮回的忧愁。轮到日本诗人焦桐朗诵他的诗歌时,他笑称他的《迷路》呼应了中国女诗人海男的《忧伤的黑麋鹿迷了路》,可见在不同国度的诗人之间也有了诗情的交汇。

在一片随性而又欢快的气氛中,富有实验精神的台湾诗人朗诵他的《战争交响曲》,诗歌会也被推向了高潮。“兵”、“乒”、“乓”、“丘”四个简单汉字的不同排列通过诗人极具表现力的表演,变幻成一场精彩的独幕剧。从阵列整齐威武的战士,到两军厮杀的惨烈壮阔画面,最后只剩下遍地坟冢的凄凉境遇,汉字声与形的魅力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富有创意的动画演示更是博得了满场观众的惊叹和掌声。

“我的诗歌为我开辟了一条美丽的道路/我的一生的道路在诗歌的手上渐渐展开/我的眼睛看到了更多的/你,他,她和她们”—— 中国诗人梁晓明

 
会场观众

诗歌会已接近尾声,所有参与诗歌会的诗人和学者都在舞台上合影留念。但诗人们关于“诗歌”与“地理”的旅程才刚刚开始,他们随后将前往桐城和黟县。而诗歌的美丽也像谢冕先生所说,留在了北京大学,留在了北大学子的心中。

会后有观众表示,诗歌会让她们充满了一种深深的感动。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神领域的存在,仍然能够在现代社会坚持着自己独立的姿态。而世界各地的诗人们也真挚地用母语书写着内心的情感,他们创造了诗歌并用诗歌拥抱生活,生命也因此有了一份难能可贵的诗意。相信这届亚洲诗歌会的北大之夜会为我们的生活开辟一条美丽的道路,诗歌的永恒之美也将陪伴着每个热爱诗歌的人,一路前行。

 

摄影:宗伟健

编辑:李娜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