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研究院十周年系列报道六】再接再厉 开创研究新格局

编者按: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地位上的文化竞争力的提升。1999年10月,顺应中国文化产业全面启动的历史契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正式成立。

十年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秉持着“文化可以兴国,文化推动世界”的理念,不断开拓新的学术领域,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赢得了良好的行业声誉,也奠定了深厚的资源优势。

回首这十年,艰难的探索历程终于换来了丰厚的成果。十年来,研究院先后出版学术专著30多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为国家输送文化产业管理人才2000余名。十年来,研究院每年承担中央机关、国家部委的大型课题,先后承担包括北京在内的地方省市文化产业项目五六十个。十年来,研究院积极倡导高雅艺术,先后承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系列”高校展演30多场。十年来,研究院积极与市场接轨,每年举办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先后接纳政府官员、企业家和专家学者3000余人……

回首这十年,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历经风雨的十年,也是研究院与中国文化产业共同成长、收获辉煌的十年。

2009年,正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十周年华诞,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振兴元年”。在此之际,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与北大新闻网共同推出专题“文化产业研究院十周年”,回顾十年历程,总结得失,砥砺前行。

【文化产业研究院十周年系列报道六】再接再厉 开创研究新格局

2009年伴随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中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战略性发展的机遇期,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也步入了下一个十年发展的学术盛年期。作为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和指导各地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智库机构之一,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同人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时代使命,需要再接再厉,以学术奉献为己任,续接既往十年的学术积淀,开创引领前沿研究和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新潮流、新格局。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对研究院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和学术重心进了展望。

一、树立跨学科研究的样板

文化产业是个新兴的学科,主要的特点是众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研究多个领域和开展各种研究的合作。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在跨学科研究与实践方面已经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包括结合前沿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今后,研究院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的方法,以树立跨学科的应用研究的样板。

首先,总结既往的跨学科研究的经验,特别是理论与对策研究,以及结合中国文化、产业经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文化政策等多领域研究的方法,补足罅漏,形成可以促进学术交流的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的成果。

其次,整合北京大学各种学科的资源优势和研究力量,深化合作研究。特别是要利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专业合作,提升跨学科的研究水平。

再次,结合国家振兴文化产业战略,深化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竞争力和文化产业集聚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为各地政府提供专业化的智力支持和产业发展咨询,以专业化专门化的研究支持跨学科研究,提升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实用性,打造应用型跨学科研究的新模式。

二、专注产业振兴的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从自发阶段转向自主阶段,即进入产业振兴发展的新阶段。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撰写的《中国文化产业十年》(与朱嘉合著)一书中,总结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分析了未来发展的新格局,也总结了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研究院在下一个阶段将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持续振兴提供全面的、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持。除此,包括文化产业的年度发展状况、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等总结性成果也体现在了叶朗院长主持编撰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向勇副院长撰写的《区域文化产业研究》(与喻文益合著)等一系列学术著作里。

可以说,从学术的角度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振兴,需要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和方法。在最近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与文化部外联局联合举办的国际文化产业学术研讨会上,陈少峰副院长提出了推动今后振兴文化产业的几个视角:今后我国发展和振兴文化产业,不是停留在一般议论性的理论层面上,而是从方法上来促进,即注重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完善。重点应当从一般性的理论探讨层面转向实质性的振兴公共文化事业,振兴青少年为主流消费者的文化产业;通过振兴文化产业带动传统制造业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文化产业领域的各个行业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振兴;以及推动中国文化出口的振兴等等。总之,应当通过完善文化产业具体政策,打造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文化产业集聚园的策划与规划,培育龙头文化企业等角度来实现振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和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围绕国家、各级政府和企业振兴文化产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将会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的规划和咨询能力,为文化产业振兴做出更大的实质性贡献。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一直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教学实践和学科探索。陈少峰副院长认为,文化人力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基于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十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探索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绩。然而,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加大培训工作规模的任务日益迫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将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第一,加大教材和培训课程的研发力度,推动和完善教材编写工作,形成合理的教材和课程体系。进行师资队伍的深度资源整合,包括推动政产学各界专业人士参与人才培养和培训。第二,扩大全国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培训,为培养师资做出贡献。第三,继续拓展和加大对政产学各界管理人员的培训。结合有关需求,深化专题研讨培训。第四,加大本校各系科学生选修文化产业课程的比重,提升双学位学生的培养水平。第五,加大对港澳台的学生和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第六,加大文化企业的企业家和经理人的培训力度,为提升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四、建设学术交流大平台

作为目前国内研究文化产业的重点学术机构之一,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将在推动学术发展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特别是对推动学术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一,打造学术信息交流中心,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周刊》报纸、《文化产业E周报》电子杂志的形式继续探索以网站、电子杂志和专业杂志的形式及时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对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其二,在办好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的基础上,在“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的总体框架下,举办月度性质的专题系列学术论坛。该系列论坛将围绕学术焦点和前沿实践课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其三,继续办好国际文化产业学术年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文化产业研究的学术交流,促进研究院的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其四,完善研究院主编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进一步形成产业学术研究的权威性信息披露和发布。建立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指导产学研合作的学术研究和实践。

其五,举办两岸四地年度学术交流论坛,推动两岸四地文化产业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五、深化产学研合作

作为北京大学国内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将着力帮助各地政府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专题研究,为各地政府实施文化产业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和指导,帮助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

结合国家、各地政府的文化产业振兴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将在专业化领域持续推动和促进新的产学研合作。一方面,持续研究和提炼区域和企业的发展模式,包括不同资源条件的城市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集聚园的不同发展模式和企业的各种商业模式,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互补、互动和相互促进;另一方面,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各个行业的特性和发展趋势,研究打造产业链的新特点和新方法,为形成前沿性的产学研合作做出积极贡献。

研究院将把已有的产学研合作研究拓展到与我国文化发展结合的各个层面,包括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产业与青少年工作方法创新等的各个层面的理论与实践领域。同时,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模式,研究国际上的有益经验和教训,对我国产学研各界提供必要的借鉴。

 

编辑:娜娜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