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华杰出学者奖”专题】通史教学彰显人文魅力:专访历史学系阎步克教授

编者按:

为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术研究,助力学校全面发展,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2007年向北大捐赠3000万元人民币,设立“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基金,每年利用基金收益奖励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北大学者。

该奖项每年评出6位学者,每人可获得资助人民币50万元。作为中国民间资本促进国家教育发展的尝试与探索,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的设立,对北大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年,数学科学学院姜伯驹院士、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唐有祺院士、国际关系学院王缉思教授、历史学系阎步克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张震康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海燕教授等六位北大学者获得了第二届“国华杰出学者奖”。他们潜心钻研,治学严谨,为北大的教学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春风化雨、诲人不倦,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学人。

近日,北京大学人事部、教育基金会和北大新闻网联合推出了“国华杰出学者奖”专题报道,以“国华奖”得主的先进事迹和人生故事,激励奋战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上的全体教师,也将“国华奖”所承载的理念传达给更多人,共同推动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事业的发展。

北京大学电教313,中国古代史的课后,历史学系07级的本科生们总是围绕着讲台上的老师展开热烈的交谈。他们谈人生,谈理想,谈历史与现实。这位老师不仅以历史人的睿智走在了学术的前沿,更以其谦逊与真诚赢得学生的爱戴。听过他的课的学生,不论是来自历史专业还是其它院系的,都会被他感染和吸引。他就是第二届国华奖获得者历史学系阎步克教授。

明媚的阳光穿过洁净的窗户,暖暖的映照着阎老师的半壁书墙。初见阎老师,藏青色外衣,深黑长裤,简单质朴而不失儒雅,伴随娓娓道来的淡泊与从容——现代儒者形象立刻呈现在笔者面前。

“教学相长的14年”

从1994年到2007年,阎老师所带领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小组已在对本科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通史教学中走过了整整14个春秋。阎老师说这是“教学相长的14年”。

对于1988年博士毕业后初登讲台的光景,阎老师记忆依旧清晰。“作为新教师,先从公共课上起。因为没有教学经验,第一堂课挺紧张,基本就照稿子念,效果不好,还出了一身汗。到了第二堂课,学生只剩下一半儿。随后我逐渐适应、逐渐放松了,课堂也活跃起来。”

如今,阎老师所开的课座无虚席,甚至过道和窗台上都站满、坐满了学生。一位历史系的同学说:“老师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内容广泛,同时注重学生专业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讲授时注重呼唤人文精神,申说学术规范,强化学术史和学术动态的内容,并通过增加原始史料的提供和分析,开展讨论等方式,这样就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启发学生的研究思维。”而另一位选择阎老师所开通选课的同学说:“尽管先生所讲的这段历史年代久远,但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听到的知识不再枯燥乏味,而是鲜活和亲切的。在阎老师的课堂上,他更加注重对大历史观的把握。阎老师常常会将很多历史学科之外的内容介绍给同学,包括社会学、人类学等其它学科对于历史的观点。他鼓励学生了解其它专业的课程,并且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历史。”

阎老师非常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我的一些研究线索,就是在备课的时候发现的。”对此,他表示,“科研的深入,有助于使教学内容处于学术前沿,这对北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尤其重要。教学反过来也会促进科研。教、学可以相长,上课是个再学习的过程。无论是通史课,还是专题课,每次讲课都有更新,往往就要查阅史料和论著。”教学效果的改进需要很大投入,对此,阎老师表示,“作为教师,应该付出,应该承担这种辛苦。”

课堂教学+PPT展示+BBS讨论

从2001年开始,阎老师开始制作中国古代史(上)一课的多媒体课件,开学后随即用到教学中,不久又制成网页,放在“博雅网”上。至今,他讲过的6门课全部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其中的3门已经上网。

“我比较喜欢那些需要动手、跟电器有关系的东西。少年时就装过收音机,在军队时干的又是雷达兵。十多年前用上了电脑,随后就被吸引其中。后来开始制作PPT课件,算是在电脑与专业之间找到了一个接合点。”“当然,最初制作的PPT,在随后的授课中又不断发现可以改进之处。每一轮上课,内容都会有所更新,相应地PPT也要修改。把什么东西放在幻灯片上,如何表现才更鲜明、更醒目,才能跟内容更好地配合,都要经过长久摸索。”谈到此,阎老师也笑到,“此外,自己的‘唯美主义’倾向也过分了,有时只是为了幻灯片构图和色彩好看,就改了又改,若说‘十易其稿’都不为过。经常是屏幕前耗到早上三四点甚至四五点,胡乱躺一会儿,赶紧爬起来吃口东西,又去赶8点的课。”

谈及PPT对历史教学的应用和效果,阎老师颇感满意。“现在的孩子都是看电视长大的,对图像的反应及其敏捷。对于现代学生的通史教学,必须考虑到现代‘电视’一代人的阅读欣赏习惯。”

PPT是图文并茂的,它所提供的照片、表格、书影、地图、示意图等,使很多单纯讲授难以说明的问题变得简单、明快而直观。同时,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们解读史料的能力。PPT课件能极便利地即时展示史料,这是传统的板书所达不到的。而且,讲授中还会不断出现古代人名、地名、官名及各种专业名词,学生不大容易全听清;但把它们在屏幕上打出来,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弊端,PPT教学无疑加大了课堂信息量和讲授节奏,记笔记变得困难了,不过这可以通过网页加以弥补。把课件上网,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听课时就可以把精力放在思考理解上了。

在教学中,阎老师还利用网上BBS这个交流平台,增加了师生交流讨论的机会,同学们可以没有拘束,自由提问,畅所欲言。而且这种交流形式不受空间限制,有很多校外、甚至境外的学人参加讨论。阎老师认为,这种互动的交流有教学相长的作用,不仅对学生有益,还能够促使他去深究以前关心不够的一些问题。

网上,有这样一篇点击率极高的帖子,一位学生这样写道:“(阎步克)先生讲的课是非常精彩的,每次听完都让人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先生做的课件也很漂亮(他可是电脑高手),而且开的讨论区很热,所有提的问题他都给我们解答。”

心无旁骛扎根学术研究

阎老师是78级北大历史系第一届中国古代史的学生。在告别了农村、军队和工厂的生活之后,能够加入北大燕园的生活,这让阎老师感到庆幸,他对生活和命运一直怀有一种感恩的态度。在北大的课堂上,开始接触到各位老师,他们的道德文章令人景仰;在经历了“文革”造成的精神匮乏之后,图书馆里的浩瀚书籍让他惊叹世界之大;北大的自由空气,使人耳目一新。在四年大学生活行将结束,阎老师时选择了继续读书。“我喜欢单纯清静的生活,于是参加了考研,以便能在这个美好的校园里多待上几年。”

师从田余庆先生,阎老师说是让他一生受益的选择。田先生的师风、师道、师德,给他的各位学生们无形的感染熏陶。阎老师最初是被田余庆先生所开的《秦汉史》和《魏晋史》课所吸引。“田先生讲课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对各个史实间关系的分析和解释,细腻深入,匠心独到,非常引人入胜。”由此,阎老师进入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领域。

阎老师1988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后留任北大,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从事科研与教学至今。“做讲师那会儿,一家三口挤在29楼的学生宿舍里,用一个煤炉子做饭。炉子经常坏掉,就得骑车到西单的维护点去修。回头来看,那段日子过得比较艰苦。但当时却没怎么觉得艰难,因为上大学之前做过知青、当过边防军,艰苦惯了。”

阎老师主要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史。上个世纪史学界偏重古代史研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状况不知梳理了多少遍,要想再出成果比较困难,但他做到了,其中的枯燥和艰辛不是一般人能忍耐的。看着阎老师的学术成果简介,著作、译著丰富,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他在谈起自己的学术道路时,心平气和,自称“勉为其难,尽力而为”。史学研究不仅仅靠天分,更重要的是勤奋加思考。其中的乐趣也只有那些爱思考的人能够体会。

与学生共同思考

阎老师下课后,往往有一堆同学围着问问题。一位学生曾这样评价阎老师的随和,“每当下课后,看到他面对学生各样古怪刁钻的问题依旧谈定从容,每当望着他解答问题时那双真诚和谦逊的眼睛,每当回望他解答完所有问题才放心满足地骑车远去的背影,心中油然生出莫名的感动。”

阎老师的一位研究生这样回忆师生讨论的情况:“如果有时间,基本是一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每次由一个学生提交一篇习作,然后大家一起讨论相关主题,互相激发。很多时候,闭门造车会造成思路堵塞,经过一番讨论,也许以前不明白的问题就明白了,或者知道了以后努力的方向。”如果哪位学生的发言中有思想的闪光,他会立刻抓住,予以鼓励,并推敲发挥。阎老师也把自己的文稿提交学生们,让他们评头品足、尽力挑错儿。“2005年暑假,他在以前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写出了近7万字的文章,每写完一部分,他就会发给我们看,让我们提意见。暑假期间,老师都这么辛苦地干活,而且效率这么高,大概学生都不会无动于衷吧。”

阎老师思绪非常广泛,喜欢和同学们一起闲扯天下事。“天南海北地闲聊,让思绪自由自在的驰骋,我觉得对研究很有帮助。宇宙是统一的,事物之间也是联系的,经常是可比拟的。有时我很想知道三五百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除了看书之外,甚至还为此去下载科幻片,试图获得一点灵感。”阎老师笑着说:“这也许会让人发笑。不过我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儿的,属于漫无边际、东拉西扯型的。”

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对话

关于“历史学科”,阎老师谈到,“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日益发达与普及,本科学习逐渐变成了一种素质教育。历史专业提供了一种特别的训练,让我们通过回溯人类文明历程,而了解一种寻求知识的手段与途径,深化对生活与社会的理解。拥有这种素质,对未来职业生涯会有无形的帮助。”

阎老师说,现在的同学们进入大学总问自己学的专业有没有用。“实用理性”是中国人的特有思维方式。对一门知识非得要问它是否“实用”或“有用没用”,中国人是很容易提出这类问题的。若不是从“实用”,而是从“史学对人类生活是否有意义”这一角度提问那么还有另一些回答。“历史知识是好的。史学是许许多多学问中的一种,它也跟各种学问一样,使我们聪明,给我们快乐”。

在阎老师看来,史学仅仅是一门学术。它既有科学的精深严谨,又像艺术一样美妙动人史学的艺术魅力,在人类社会中确实是永恒的。这魅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根本上说,了解历史,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固有方面。他认为,不要把历史学习看成就业求职的培训,在北大历史系学习不该如此。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那理性和良知的训练,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校园为什么会成为“精神家园”的东西。

一生中有若干年在大学渡过,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对话,是值得珍视的机会。历史系的四年时光,你不会毫无所得。这是阎老师给所有历史系学生们的寄语。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