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研究院携手白先勇发起昆曲传承计划

12月8日下午,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见证了昆曲传承的历史一刻。随着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先生、青春版《牡丹亭》总制片人白先勇先生、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教授、可口可乐北京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莫卫斌先生共同将一朵寓意为传统文化推手的莲花插入佛手中,“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正式启动。

该计划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白先勇先生共同发起,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和可口可乐北京饮料有限公司的支持。从2009年开始,第一阶段计划用五年的时间,通过开设大学生昆曲赏析课程、开展昆曲艺术学术研究、出版昆曲大师传记、举办昆曲文化周、建设昆曲艺术数字平台和昆曲影像数据库、培养新一代昆曲艺术人才等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近昆曲、推广昆曲、发扬昆曲,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之美。2009至2010学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将首先开设经典昆曲鉴赏的公选课,计入学分,成为将昆曲列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课的首所高校。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代表校方致辞时表示,由北京大学发起昆曲传承计划可谓水到渠成、众望所归。北京大学具有悠久的昆曲传统。20世纪初,蔡元培校长、吴梅先生等一批挚爱昆曲艺术的学者将它引入讲堂,揭开了北大与昆曲的渊源。其后,几代师生薪火相承。现在,北京大学的许多学生都是昆曲爱好者,并组建了社团。2005年,由我校文化产业研究院与白先勇先生、江苏苏州昆剧院合作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校内引起轰动,而且在社会上掀起强烈、持续地反响,重新培养起一批热爱昆曲的年轻演员和年轻观众。周其凤校长表示,北京大学希望通过发起此次传承计划,让更多的学子认识昆曲、接触昆曲、喜爱昆曲,带动他们探索古典美学、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希望借助这个活动,打造北京大学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教授在代表发起方代表致辞中表示,保存、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和传统艺术经典,是大学特别是著名大学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国际上的著名大学在这一点上都十分的自觉。北京大学向来有重视美育、重视艺术教育、重视艺术研究的传统,所以昆曲进入大学课堂,首先应在北大。叶朗教授认为,重视传统文化是北京大学的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一种氛围,一种力量,应该重视这个传统,继承、发扬这个传统,大力去引导大学生接触、学习自己民族文化的经典,深化对民族文化的根基意识,能自觉地继承、发展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维护民族文化经典的尊严,主动去追求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同时他指出,重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总制作人、同时也是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发起人的白先勇先生在致辞中表示,自己每每想起青春版《牡丹亭》在两岸三地演出结束时,大学生拥到前排不肯离去的一景,都让他兴奋、感动不已。他说,自己能够感受、看到学生的脸在发光,他们每个人都像经过了古典美学洗礼一样,精神得到升华。由此,也让他认定,任何一个表演艺术如果没有年轻观众,没有年轻知识分子来参加,这种表演艺术的生命力就不会持续,让昆曲走进校园的想法也油然而生。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内地高校巡演的成功,坚定了他联手北京大学,开启昆曲传承事业的信心。

白先勇先生在发言中表示,北京大学设立昆曲鉴赏课程,在教育上有很大的意义,他希望这一课程引起全国高等学校的注意,希望这一课程能制造一种风气,吸引教育界对人文教育的重新发掘,同时他认为,昆曲欣赏课程的开设在文化上、文化意义之间,也有一种启蒙作用。他说,自己有一个愿望,也有一个希望,希望21世纪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复兴,起到关键作用。同时,白先勇先生为北京大学送出寄语,希望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时,再次成为文艺复兴的引领者。

据悉,伴随“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开启,首届昆曲文化周也将于12月9日拉开帷幕。12月15日至20日期间,主办方围绕昆曲文化,安排了丰富的文化活动。12月15日至20日,《玉簪记》、《牡丹亭》两部昆曲经典剧目将在北京大学百周年讲堂上演,其中《玉簪记》是北京首演。并将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欧商学院分别举行《昆曲新美学》和《昆曲面向国际》等昆曲系列讲座。此外,还将于12月17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举行《昆曲美学走向——从青春版<牡丹亭>到新版<玉簪记>》学术研讨会。

 

编辑:亮亮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