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著名作家叶永烈

大众科技网10月20日文章(吴高盛) 我终于和仰慕已久的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会面了,这是2003年9月下旬省科协主办的首届中国浙江科普节期间,叶永烈先生应邀来杭州参加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举行的“科普作家、科普作品和科普读者”活动。我作为主办方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别开生面的作家、读者共同感悟当今科普创作和作品的交流活动,有幸聆听了这位大师对创作人生的自述,更多地了解了他对我国科普创作和文学事业的重大贡献。 一 叶永烈1940年生于我省温州。11岁读小学时上学路过当时的《浙南日报》门口,看见有个投稿箱不知是干什么的,当人家告诉他是用来投放稿件用的,好的稿子报上会登出来后,引起他的极大兴趣,一天试着往里面投进了自己写的一首诗。过了两天,他收到了报社副刊组编辑给他寄来的信,信中表示了对这首诗的好评和决定刊用,并要他说明今年几岁、在读几年级,落款只盖了报社公章未署编辑姓名。叶永烈如实回了信。几天后放学回家一进门,叶永烈的父亲就拿着《浙南日报》告诉他:你的诗登出来了。叶永烈激动不已。 报纸发表诗作署名时,除了作者的姓名还有年龄,这在叶永烈就读的小学引起不小的轰动。于是,叶永烈的作文不断被老师推荐给全校同学学习,他成了学校黑板报的负责人和主要作者,并由普通少先队员一下选为少先队大队宣传委员。叶永烈认定这是自己创作人生的起点,他从此开始热爱上了创作。1979年叶永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填写登记表时,就在“何时何处发表第一次作品”栏内写上了“11岁时、《浙南日报》”。 1980年,叶永烈通过前身为《浙南日报》的《温州日报》记者和总编,凭着当年回信的笔迹,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那位神交多年、只在报社工作了一年便远离温州的启蒙恩师杨奔先生,于是专程登门谢恩。杨奔告诉叶永烈,他自己11岁时也出过作品;遗憾的是当时的编辑没有给他回信,直到他成年后在书店买来的书上才发现自己的作品;那时他就下决心,如果自己当编辑决不能这样不负责任地对待小作者。叶永烈与杨奔从此联系不断。 二 1957年,高中毕业的叶永烈,面临报考的选择。成绩优异的他原把第一志愿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后由于其学化学姐姐的建议,改考北大化学系而一举中榜,学制六年。 读化学虽多少有些强其所愿,但并未改变叶永烈对文学的执着,反给其以后的创作人生和成为著名作家、科普作家增加了很好的养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大一开始,叶永烈充分利用北大图书馆的优越条件和一切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节日、假期,苦读了各种书籍,并坚持学余投稿,被《北大校刊》、《北大学报》和《北京日报》等报刊屡屡采用。不久,他又试着把化学知识用在文学创作上,向北京科协的《科学小报》、国家科委的《创造与发明》、《北京农民报》、河北的《科学技术报》、河南科协的《河南科学技术报》等报刊发稿,这类科学小品既具文学作品功能又有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结果百发百中,1959年一年就发表了55篇。叶永烈兴奋了,入迷了,更勤于笔耕而一发不可收。 59年暑假,叶永烈把一些有关有机化学的科学小品加以整理、修订,写成了《碳的一家》一书(原书名《碳的故事》),9月,他把《碳的一家》寄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没几天,就收到出版式社通知说收到书稿,可在10月告知审阅意见。不到一个月,便收到少儿社正式通知,说书稿决定采用,并提出很详细的修改意见。 审阅《碳的一家》书稿的责任编辑曹燕芳同志,给当时才19岁的叶永烈写来了极为热情的信,鼓励他写好《碳的一家》。叶永烈在10月改好稿子,于10月20日寄给少儿社,这本书在1960年2月就出版了。这是叶永烈出版的第一部书,给他的鼓舞极大。后来,茅盾在一篇文章里,还曾提到了《碳的一家》。 三 1960年夏天,叶永烈上大学后第一次从北京回故乡温州,路经上海受到少儿社曹燕芳同志热情接待。此后,曹燕芳不断给他去信约稿,如给《科学技术新成就》一书,写了《化学的奇迹》;给《农业科学新成就》一书,写了《征服云朵》;给《揭开科学之谜》一书,写了《绝对零度进军》和《死了还能复活吗?》。曹燕芳经常鼓励叶永烈取得的进步,但又及时提出他应注意提高的地方。 特别使叶永烈感动的是,曹燕芳悄悄地把编写《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重担交给了他,把这么一本重要的书,让他这个20岁的青年负责写。后来知道,在这之前,从1959年开始,编辑部已组织一批中学教师在写《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且已写了不少内容。当曹燕芳发现了叶永烈之后,就叫他试写几个。叶永烈试写了5个“为什么”,寄去之后,立即得到她的肯定,于是,她就叫他大量写,为此还得罪了不少中学化学教师。当时,叶永烈并不知道好多题目已有人写好,便按她寄来的条目一个个写起来,后来她竟都采用了他写的文章,以致在化学分册中采用了叶永烈写的163篇,全册173篇只有10篇是别的作者写的。每写好10来篇,叶永烈就给她寄去,她马上就来信指出这批稿子中哪几篇存在什么问题,在写下一批稿子中注意改正。 完成化学分册后,叶永烈又应曹燕芳同志之约,参加编写三、四、五册,即天文、农业、生理分册。天文部分写了27篇,农业93篇,生理卫生43篇,总共326个“为什么”,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出版社在计算稿费时,则考虑到影响,给其他作者每篇10元,而叶永烈为减半5元。《十万个为什么》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一版印了500万册。以后一次次修订,总数超过1 亿册,叶永烈又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增写了许多新篇,连同原来的总共559个“为什么”,字数44.3万。 《十万个为什么》是叶永烈的成名之作,也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此,叶永烈决心投身于祖国的科普工作,特别是少儿科普工作。 四 1963年叶永烈大学毕业后到上海科教电影厂任编导。1980年调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担任常委,兼上海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并从事专业创作。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他创作的科普作品700万字,形式很多,有一般科普读物、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科学诗、科学相声、科学小品、科教电影等。他常把同一题材用不同形式来表现,如石油,给大人看的科普读物《石油漫话》,给少儿看的科普读物《石油一家》、科学诗《大庆的新奇迹》、科学相声《工业的血液》、科学小品《谁说中国贫油?》、《聚宝盆》、《魔术般的工业》等、科学童话《给石油的一家拍照》(《小朋友》,向不同的对象普及石油知识,宣传石油工业的成就。叶永烈的作品不少被选入课本,如《铅笔的话》、《可敬的高士其爷爷》、《给自己写信的人》被选入小学课本作课文。有的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广播剧和连环画。 70年代末80年代初,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占据中国半壁江山,总字数200多万,每年都有4—5部长篇,如《白衣侦探》、《圆圆和方方》、《魔术般的工厂》、《农厂里的奇迹》、《未来市的学校》、《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等。他还先后主编了《中国科幻小说》、《中国科幻小说世纪回眸》、《中国惊险小说选》、《中外科幻小说欣赏辞典》、《世界科幻名作文库》等。叶永烈的科幻小说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作品所开拓的题材领域,在中国均无人能敌。 《小灵通漫游未来》其实是叶永烈1961年写作的,它通过一位眼明耳灵、消息灵通的小记者—小灵通,到未来市进行漫游,报道种种未来的新科学、新技术,设想未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由于时代等原因,当时未能出版。在“文革”中,叶永烈作为“大毒草”《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遭到抄家。在抄家时《小灵通漫游未来》手稿放在岳母床底下,免遭厄运,得以保存。1978年,上海少儿出版社以展望2000年为主题来约稿时,叶永烈想起这书稿把它拿了出来,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一看即拍案叫好。这本书只三个月时间就与广大小读者见面了。《小灵通漫游未来》一上书架就引起各地抢购,四川一家书店半天就卖出5000册,许多省的少儿社纷纷租型印刷。以后叶永烈又写了《二游》、《三游》,还到处签名售书。2002年出了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书总印数300万册,还被改编成三种版本的连环画,总印数150万册。 小灵通漫游中的一些科学幻想,有一些如今已成现实 ,如“飞翔船”、“电视手表”、“掌上微型电视机”、“农厂”等。使叶永烈十分抱憾的是,在漫游中竟然没有写到电脑,而如今电脑已成了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他说这是他的一个很大“失职”。杭州有家通信企业UT斯达康,生产的一种无绳移动电话,很有《小灵通漫游未来》作品构思的成份,这家企业征得叶永烈同意后,把它取名“小灵通”而在市场一举打响赚了大钱。在科普节举办的这次活动上,通信产品“小灵通”的研制者徐福新与叶永烈共同为活动参加者签名赠送了《小灵通漫游未来》。 五 人们习惯称叶永烈为著名科普作家,这是无可非议的,因为他的科普作品数量、影响和权威,在当代中国是公认的。但从一定意义讲,这个限制词也不必加,因为他的作品绝不仅仅是科普类的,目前出版的《叶永烈文集》就有1700万字50卷,纪实文学《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1000万字数十部,包括300万字7卷的《叶永烈自选集》;12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150万字的《“四人帮”传》及陈云、陈伯达、胡乔木、马思聪等人的大部头传记著作。此外,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爱的选择》,散文集《叶永烈笔下风情》,杂文集《叶永烈娓娓谈》,系列惊险小说《中国福尔摩斯》。还有《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毛译东的衣食住行》、《傅雷一家》、《沉重的一九五七》、《名人秘闻录》、《名人风云录》、《名人浮沉录》等。作品曾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泰国、香港、台湾出版或发表。由此可见,叶永烈的确是少有的“高产优质”的著名作家,即使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他,也已极显不足。 叶永烈获得的荣誉也很多。1979年,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授予他“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他的作品曾经获奖80余次。他编导和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多次荣获国家各类最高奖,1992年担任海峡两岸共同摄制的250集电视系列片《中华五千年》总主笔,电影《红绿灯下》(任导演)获中国第三届电影“百花奖”。1989年叶永烈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聘为美国传记研究所顾问。94年受聘香港文学艺术家协会荣誉会员,98年获香港文学艺术家金龙奖。 曾经有人向叶永烈请教“高产优质”的秘诀。他笑答,“优质”不可言,“高产”主要在于长期实践,长期积累。他说开始只写化学专业的科普文章。后来,范围渐广。现在几乎样样题材都写,如《知识之花》第一辑,涉及空间科学、高能物理、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分子生物学、能源、激光、红外线、太阳能、超声、高分子、半导体、电视、超低温、超高压。其次是适应市场满足读者的需要。他的大部分稿子是应约而写的,有读者群也有市场,出版社喜欢出他的书,书店喜欢卖他的书,读者喜欢买他的书。有的是低幼刊物,给学龄前儿童写的,有的则给少年或成人看的。如激光,给《小朋友》写,只几十个字;给《少年报》写,几百字;收在《知识之花》中,则写了一千多字。这些文章的长短、深浅、语言也各不相同。三是能集中精力,耐得住寂寞,在写作一部作品时,不论寒暑,坚持数月不出家门一步。再就是靠现代写作手段,叶永烈把电脑、传真机、打印机和废纸粉碎机称为他的新“文房四宝”,电脑有5 台,他视它们为手足,充分利用。 六 交流活动中,当读者向叶永烈问及对他创作人生影响最深的人时,他脱口报了杨奔、曹燕芳后,讲的第三位恩师便是高士其。在读高中时,他读过《高士其伯伯的故事》,知道高士其是个与病魔、与敌魔不断斗争的不屈战士。入大学在北京东安市场旧书滩上买了不少高士其解放前的作品,作为蓝本学习,深为他活泼的文笔、巧妙的政治讽刺、渊博的知识所惊叹。一九六O年叶永烈看望了高士其并与其进行亲切交谈,一九六二年曾就“科学小品”一词起源事,请教过他。他亲眼看到高士其是那样吃力地嗯嗯喔喔地口述,艰难地进行创作,深受感动,觉得这样瘫痪的人,还坚持科普创作,自己怎么不该加倍努力呢?此后,叶永烈又较详细地研究了高士其的作品及他关于科普创作的理论。 叶永烈听到了人们对如今科普创作的感慨。他说,科普创作对于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滴墨水可以引起亿万人的思考。他把科普作家比作一座变电 站,从科学家那里输出来的是高压电,只有经过变电站降低了电压,电才能进入千家万户。他也感慨有的作家昙花一现,有的作家中途改行。深感自己作为一名作家和科普作家的责任。谈了有一段时期自己用于科普作品创作的时间少了,今后要继续多出科普文学新作。 叶永烈在杭州期间,还与我省的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进行了交流,并受聘为浙江省科普作协荣誉会员。他说浙江是他的故乡,他会经常来家乡看看。(来源:浙江省科协)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