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一条路,通向真知,也通向未来

编者按;以下是社会实践表彰大会上环境学院优秀团队代表何钢的发言,反映了北大学子的忧患意识和时代观念,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示。 各位朋友,大家好: 实践是一条路,伸出校园,通向社会,通向真知,也通向未来,今天我们就是聚在这里回顾我们曾经走过的一段路,你我走过的路也许不同,路上的风景各异,但是它都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用心浇铸,思考并行动,实践是我们共同的选择。 我是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赴浙江滕头村暑期实践团”的领队何钢,作为200多个实践团中的普通一支,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关注,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成果,我们的团队和我们的感受。 关注:缘起到行动 “三农”问题是现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大家一想到农村,也许首先就会想到两个字:“穷”、“脏”;再者,农村也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但是我们却要告诉你一个既不穷又不脏的农村:浙江滕头村。 今年3月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三农”,并做出了逐步减免农业税的重要决策。滕头村的书记傅企平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来北大做了一次演讲。照片上的别墅就是滕头村的实景:2003年的产值突破16个亿,人均纯收入1万5,同时也是“全球生态500佳”之一。 滕头村的美丽和成功吸引了我们,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的希望,另一方面我们也想去看看究竟,这么牛,会不会是吹出来的。于是我们就有了去滕头村的想法。结合团委“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主题实践,我们与当地取得联系,开始我们的行动。 为了深入发掘滕头村,我们在全校招募团员,最后确定了来自5个院系,从本科到博士共9位同学,并与当地进行沟通和联系,结合我们自己的专业和当地的实际需要,请教经济专家周其仁老师,环境专家张世秋老师,分为八个专题,围绕“中国滕头村:农村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拟定了实践计划,并设计针对企业和村民的不同问卷。 我想在座的各个团队,都有自己特别的关注,我们“心忧天下”不是一种清高的表白,而是一种深切的情怀;“振兴中华”不是一种自傲的宣誓,而是一份坚实的责任。当然,行动是我们最有力的回答。 活动:沟通与合作 6月15日至22日我们奔赴滕头村迈开实践的脚步。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参观了包括滕头集团爱依美制衣公司、滕头园林、滕头工业园区等在内的5家企业;走访了村图书馆、小学、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等4个单位;深度访谈了奉化市宣传部长、新老书记、村民和干部职工计10来人;分企业、村民进行了150来份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0多份。为我们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们的行动赢得了当地的关注、信任和赞赏,6月17日《奉化日报》头版头条予以报道,《浙江日报》和《宁波日报》也出现了我们的图片新闻。我们也得到了地方的好评,认为我们带去“新思想、新理念”,为他们做出了“贡献”,我们感受了滕头的朝气,欣赏了滕头的美丽,学习了滕头经验,也为滕头留下北大思想和专业精神。 我想我和大家一样,最让自己高兴的,不是我们得到了多少关注,赢得了多少赞誉,我们最开心和自豪的,就是切切实实的为当地做了一些事情,我们留下的不只是足迹。 成果:付出与思考 从滕头回来,路却还没有走完,问卷的统计分析,很多次邮件的飞来飞去,很多次讨论、争论甚至辩论。我们认为“人;战略;市场”是滕头经验的核心价值,而“一犁耕到头”的滕头精神是滕头致胜的法宝,在生态环保、旅游开发、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等方面,我们都提交了内涵丰富的专题研究报告,对滕头村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谨慎和中肯的建议,对滕头对其它农村地区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的成果也将作为环保总局宣教中心BELL课程成果的一部分,出版发表。 我们实践并思考着,于是社会现实在我们的眼里变得更加具体和清晰,我们视野也因之更加开阔和深远;我们行动并承担着,于是社会责任在我们肩上便得更加实在和担当,我们的心灵也因之更加充实和坚定。 团队:磨合到融合 作为领队,我深深为我的队友感到骄傲和自豪,虽然说我用从磨合到融合,但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那样默契。我们一起策划、一起讨论;一路同行,一路互助。真正让你体验到什么是团队合作,什么是团结、互助和友爱的团队精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善意的提醒,偶尔调侃的玩笑,足以让你为之振奋、为之感激、为之动容。 感悟:成长与收获 普希金有一句诗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因了一段共同走过的路程,结识了一群优秀的朋友,体验着一起做事的感觉,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并且收获成长。路还是那条路,但是走过和没有走过,就是不一样,不过我们永远都在路上,那就让我们携手上路吧。 最后,我想借用大家的掌声,向我们优秀的团队成员表示祝贺和感谢。向滕头村,向北京大学团委和环境学院团委,向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向所有在路上的朋友们,表示我们衷心的感谢和祝愿,谢谢大家。 以下是政府管理学院02级本科生蔡亚庆的发言: 西海固之行——让我和梦想接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晚上好!首先我很荣幸能够代表全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两千余名同学在这里发言。 儿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走出大山,体会“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豪情壮志;后来,终于如愿以偿,在家乡父老乡亲的祝福中走出了大山,来到北大。然而当我面对林立的高楼、行色匆匆的人群时,才蓦然发现,那片贫瘠的土地是我永远的牵挂。慢慢的那种牵挂演变为能够为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做一点实事的梦想。我在苦苦思索,怎样能够把我的梦想变为现实,将我的思想化为行动。 迷茫时,一次名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唱响青春之歌”党日活动给了我灵感,也给了我向自己梦想接近的契机。记得我的高中校长曾经对我说“一个农村孩子能够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就意味着一个贫困家庭的脱贫。”老师的教诲,自己的梦想,眼前的契机,融会为一条清晰的思路,让我把目光投向了山区教育——这个贫困地区扶贫永恒的话题。于是,身为党支书的我组织了和宁夏固原一中的联谊共建活动,并且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又开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开始了我们伟大的计划——赴宁夏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组织一次活动,往往涉及方方面面。关注安全,是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前提,也是外出社会实践的第一紧要之事。宁夏固原地处山区,人烟稀少,通讯不畅,为了确保实践团员安全万无一失,出发之前,我专门为每个团员制作了保险卡片,并督促他们随身携带;在火车上,我还和随队老师一起不断提醒队友注意安全……由于提醒的频率过高,以至于被大家戏称为“蔡姐姐”。 西行之路漫长而又辛苦,然而团队的每个成员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因为大家深知自己代表的已经不是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学校。到达银川后,我突然接到了固原一中的电话,得知我们到达的当天宁夏高考成绩出来了,固原一中正在忙着给高三同学填报高考志愿。作为从山区考出来的学生,我深知高考志愿对于寒窗苦读的学生的重要性,我也深知由于信息的闭塞,当地师生对各个大学及其专业的陌生。突发事件让我们临时决定,到达固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高三学生填报志愿。 为了能够给山区孩子们有效的指导,队员们迅速利用自己占有的资源优势,通过手机短信,建立一个普遍并且可靠的“高校信息网”。实践团的同学来自于九个省、市、自治区,队员们的同学资源,这个网络信息量几乎涵盖全国各地。那些日子,我们工作着,开心着,和所有高三的学生一起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体验着失意的痛苦。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一切。从他们身上,我也再一次强烈感受到了科学合理的求学计划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一个人健康成才有着多么深远的意义。 此后的数日,我们分散在一中的各个班级和同学们进行学习生活的交流,大家早已经融入了新的集体当中。惊喜总是来的很意外,当我们的实践活动将要结束时,我接到了西吉一中校长的邀请,邀请我们前往西吉做一场报告。西吉之行给每个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的实践活动在接近尾声时也达到了高潮。报告的当天,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灼烧着大地,但是热浪却被西吉同学的热情所淹没。激情在我的胸中燃烧,强烈的使命感从我的心里油然而生。从孩子们兴奋而充满渴望的眼神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更具价值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了一种更加昂扬的人生:那就是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人民、奉献给养育我的土地。在给孩子们拍照时,我没有用特写,我总是尽量的将更多的孩子拦于我的镜头之下。因为拍照前我告诉他们:“我们拍摄的照片会带回北大做成展板,你们每个人的面孔都可能出现在北大校园,但是我更希望在燕园看到你们矫健的身影,看到你们昂扬的风貌,看到你们开始一段全新的、更具文明意义的精彩生活!”这是我曾经的梦想,也是我对他们的祝福。 相聚总是短暂的,短短七天行程很快就画上了句号,然而我的心情却又开始变得沉重。这份沉重来自对山区教育的思索;对贫富差距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感叹;对我们暑期社会实践效果的反思。我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扮演了一个播种希望,却来不及耕耘的“农夫”的角色。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我们能够给他们带去什么?我们从实践中又得到了什么?等等、等等。 暑期实践让我们成长,也让我们和梦想接近;但,也正是实践让我知道我们离成才还有距离,同梦想的实现还相差很远。“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目标并非在一次实践活动中就能够完全实现,但是,它却给予了我们一个锻炼成长的舞台,给予了我们一份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更加深刻理性的思考。我想,这恐怕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 谢谢大家!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