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栓科:站在平民角度上 回归科普的平常化

科普应该是大众化的,是平民化的,我们要屏弃传统的所谓“高深莫测”的科普知识,屏弃一种居高临下的传授者的姿态,站在平民的角度上,回归科普的平常化。这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李栓科在北大演讲中的慷慨陈辞。 受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会的邀请,4月7日晚7点,李栓科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会议厅为在座的众多同学和读者朋友带来了精彩的演讲,也为环境学院本次“学术-社会-人生”系列活动增加了浓厚的一笔。演讲围绕两部分进行,《中国国家地理》的经营之道,以及这本刊物在55年的制作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种看待和传播地理学知识的理念——平民化。 他认为,研究科学的人要时时地叮嘱自己从神圣的殿堂上回过头来审视自己走过的路,寻找问题与不足,并时刻告戒自己,科普不是“你比我知道的多,我比你知道的少”,科学无处不在,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站在这个讲台上讲座,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感知着科学,感知着地理。 李栓科主要从事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担任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第七、八、九次南极考察队队长,97年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2000年起出任总编。 从事地理科考研究多年的李栓科,对于当今的地理学发展以及科普文化在大众当中的传播模式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本次演讲他所提出的所谓“地理学的平民化”,正是对于自然科学始终高高在上,科学的眼光大都居高临下的普遍现象所做出的回应。 正是抱定这样一种“平民化做地理”的理念,97年出任社长的李栓科在一年后掀起了《地理知识》杂志的改版,并于2000年将杂志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 谈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核心价值,李社长总结了三点,1、科学的传媒群;2、高效率的团队;3、宽松有序的运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汇集了众多优秀的记者、学者、作家、哲学家、艺术家,全方位多视角地为读者呈现出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地理世界,无论你是否有研究地理的知识背景,无论你从事文科研究还是理科研究,杂志都会以一种“时效性+典藏性”的高标准为读者带来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中国国家地理》遵循的宗旨是“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我想正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内涵的完美结合才使得《中国国家地理》有广泛的读者群。现已推出的繁体字版和日文版杂志必定将会把中国的地理文化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去,而《中国国家地理》的名字和它所所传递出的“平民化地理”也必定将会被更多人所熟知。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