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中子散射会议暨国家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11月11—14日,第七届全国中子散射会议暨国家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主办,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联合承办,旨在推动我国中子散射研究事业发展,加强中子散射用户与中子源科研平台建设者的交流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充分发挥中子大科学平台在我国科技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来自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中国绵阳研究堆(CMRR)我国三大中子源的谱仪科学家,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50多个单位的用户代表共20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增设了国际专场,特邀欧、美、亚大(亚洲及大洋洲)三个地区的中子散射协会主席参会并作报告,促进了我国中子散射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中子散射协会主席陈和生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高原宁教授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卫平研究员分别致欢迎辞。他们表达了对我国三大中子源发展的殷切期望,鼓励投身于中子散射建设及发展的科研工作者不忘初心,埋头苦干,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国家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助力我国大科学平台走向世界。

陈和生致辞

高原宁致辞

柳卫平致辞

陈和生、陈东风研究员和黄朝强研究员分别就我国三大中子源的建设及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报告。他们在报告中指出,位于广东东莞的CSNS已通过国家验收,于2018年9月正式对用户开放。当前,CSNS已顺利完成两轮运行开放任务,来自国内外70余所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用户共完成实验课题100余个,目前已有9篇用户实验成果论文在国际刊物发表或接收。位于北京的CARR2018年完成了80余天的高功率运行,2019上半年已运行50天。目前已有12台中子谱仪列入运行序列,另有6台谱仪将于今明两年完成建造,并达到对外开放条件,基于中子散射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已稳步开展,本年度已发表15篇高水平研究成果。位于四川绵阳的CMRR已实现近200天/年的正常运行,2019年用户已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中子谱仪基本完成整体布局,一期8台谱仪正常率超90%并结合用户需求逐步优化并提升性能;6台二期谱仪和原位实验能力建设进入新阶段。随着三大国家中子源的顺利建设和投入运行,我国中子散射研究与应用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陈东风作报告

黄朝强作报告

会议期间,来自我国中子源科学平台的谱仪科学家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单位的用户代表分别就中子谱仪建设以及中子在基础科学、工业、生物医药和功能材料研发等方面的应用作了详细报告和深入交流,促进了我国中子散射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部分参会代表参观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CARR中子散射科学平台。谱仪科学家现场向参会人员介绍了谱仪建设进展、重要参数、应用方向以及国际水平等,使用户对中子散射技术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与会代表合影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