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86名北大毕业生获毕业印章 “石”刻“铭”记总书记深情期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个盛夏,11486名毕业生即将从燕园出发,走向五湖四海、世界各地,他们怀揣对未来的满腔憧憬、对母校的无限眷恋,依依不舍地踏上人生的新征程,去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建功立业。北京大学为每名毕业生准备了毕业印章,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北大青年“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深情期望镌刻于印章,每名北大毕业生的名字犹如“宣誓”和“承诺”镌刻于章底。

毕业印章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在给同学们毕业礼物“印记·别章”的信中写道,希望同学们将这八个字作为时刻铭记于心的人生格言。“‘上古作印以昭信也’,印章是缔结契约的凭证,是个人信用的象征。”这枚印章传递着母校对每一位毕业生的关怀与期待,更代表了北大决心为国家、为民族育人成才的庄严承诺。

邱水平、郝平给毕业生的信

爱国底色:难忘那一方中国红

爱国,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身之本、立志之始,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北大毕业生,爱国不肯不会更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表态上、仪式上,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自己的青春与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结合在一起、融入在一起,扎根基层、奉献国家、诠释承诺。

候机室里人来人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9届博士毕业研究生余渔摊开笔记本,密密麻麻的批注和圈划中间,那句用正楷工整写下的“青年,就是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又一次映入眼帘。两小时后,他就要离开北京,前往南疆开始基层选调生的工作。当儿时最爱的边塞诗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工作场景,不变的爱国情、报国志化作了引路之光。新疆于他而言是神圣的,那从历史中捧出的厚重舞台,是魂牵梦绕的所在。而在新疆等待他的,不仅有老乡们期盼的目光,还有多名已经扎根边疆的北大校友们。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余渔并不满足在书斋里坐而论道。在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里,缅怀着一百年前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在鸿雁计划的走访调研中,感受着在党和国家关爱下的贫困山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迁到黄河边的闽宁镇已成为欣欣向荣的乐土,陕西眉县的猕猴桃产业被打造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农业……“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声音开始一遍遍回响在他的心底。

余渔

余渔在北大学习的专业方向是国际安全与战略,如今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南疆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他也希望以专业服务于南疆的发展之路,以奋斗助力祖国的建设蓝图。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当余渔去往南疆的飞机落地,在脚底沾上那片土地的泥与沙,他就要开始以行动庄严回答“怎么样爱国”这一最大的人生课题。

作为一名北大毕业生,只有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联系,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奉献青春、诠释承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站在五四运动一百年的历史关头,用脚步丈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用奋斗书写民族的下一页辉煌,正是圆梦新一代的使命与担当!

立鸿鹄志:奉献在每一件小事中

励志,立鸿鹄志、立建功志、立恒久志,争做永久奋斗者、接续奋斗者、传帮奋斗者。

正如总书记所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青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励志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见功力、见坚守。

“同学,你身体怎么样了?要去医院随时给我打电话,我陪你去。”“我们准备的迎新手册,要让同学们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咱们要多推敲一下细节哈!”这是王绍鑫在入职前的一些工作片段。他是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2019届博士毕业生,先后获得2019年中国最美大学生、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荣誉。对他而言,在北大的求学生活,是一段立鸿鹄志、接续奋斗的过程,因此毕业后,他选择留校做一名专职辅导员。

王绍鑫

王绍鑫回忆他在北大有太多的初体验,这些“第一次”都弥足珍贵。在北大期间,他第一次登上军舰,开展为期一周的航海实习,深入了解海军战士的生活日常和我国海军建设的伟大成就;他第一次深入基层,到河北正定、阜平开展社会实践,看到了基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智慧和信心;他第一次走出国门,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东亚四国校长论坛”,在学生分论坛讲述了自己心中的青年责任与担当。他认为,这一切都离不开学校的宝贵机遇和老师的悉心培养,这也是他选择留下的原因。

他说,辅导员的工作虽然是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但这些小事托举起的是同学们的青春梦想和成长成才。作为一名辅导员是非常幸福的,“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也许是新生班会上的一句叮咛,也许是路上偶遇时的闲话家常,也许是推心置腹的深度交流,辅导员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毫无保留地将所学所行所思所想倾囊相授,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求真学问:奋斗如登山无止境

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储真才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要把学习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转化为求真理的动力、悟道理的实践、明事理的深思。

对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9届博士毕业生庄方东来说,自己九年的大学经历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求科研之真,更求生命之真。

从连400米都跑不完的运动菜鸟,到成功登顶珠峰的运动健将,支撑庄方东的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同样地,从在科研道路上屡经挫败的本科生,成长为在顶尖科研领域斩获丰硕成果的博士毕业生,指引他的同样是一种向上的精神。毕业典礼上,郝平校长号召全体毕业生要做“永远向上的青年”,既要拥有定力、动力,又要有不断探索的学习能力。

庄方东

登上珠峰之后,常常有人会问庄方东:

“你已经登上了世界最高峰,还有什么可攀登的呢?”

他往往平静而又坚定地回答:

“现实之山尚且易登,科研高峰却时常高不可攀,我现在面对的真正险峰是投身科研,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有机半导体材料。”

然而,正如通往峰顶的道路往往崎岖坎坷,科研道路也并非坦途。他在有机化学领域做过无数次的实验,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每每徘徊在放弃的边缘时,他总会想起登山的经历——“没有竭尽全力,就没有资格放弃”。如今,他累计在SCI收录的核心期刊发表十几篇论文,学术科研的道路也走得愈发坚定从容。

在不断向上的过程中,庄方东去追寻科研之真,也觅得了生命之真。回首在北大的九年,正如他自己站在珠峰峰顶极目远眺的那一刻,他看到的不是停歇,而是继续向前。

做实干家:成为世界发展的助力

力行,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

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做实干家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贴近生活,苦干实干、耕耘收获,永远避免只说不做、眼高手低、夸夸其谈。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9届硕士毕业生丁杨,即将前往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司,用自己的选择为“力行”作青春注脚。

研究生一年级,丁杨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海外留学教育展和国际组织相关讲座。面对全程的英语讲解,看着大家氛围热烈的交流互动,英语基础本就薄弱的丁杨只能傻傻看着。这样的心理落差并没有让她感到挫败,反而激起了拼命学习英语的决心。每天早起在湖边苦读,寒假留在学校坚持补习,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交流,只要自己还没有拼尽全力,她就不曾放弃。“有志者,事竟成”,暑假的时候她终于通过国际合作部的选拔,参加了牛津大学的暑期学校。她也常常和身边的同学们分享这段经历,从坐在后排不敢提问的观众,到站在台上分享经验的前辈,“力行”就是每天扎扎实实的努力,一步一步的耕耘。

丁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丁杨认为焦虑和失落的心情是源于自己思考过多却学习太少,所以每当自己受到打击和挫折时,她选择直面困难,不断努力。丁杨一直希望能够成为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年力量,也一直努力关注着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机会。她认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参与全球治理并贡献中国方案是时代的必然,而中国目前在国际组织任职的人员数量还很不足。在无数次向国际组织投出简历都石沉大海后,她不曾放弃,结合自己专业特长不断努力尝试,终于在毕业前收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垂青。今年毕业后,丁杨将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组织联合司进行温室气体的测定工作。当初在英杰的那些憧憬或许看起来遥不可及,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让丁杨最终如愿以偿。“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梦想离不开实干,实干才有未来。

延伸阅读:

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师生座谈会上,他寄语青年学生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