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山教授新作解读现代非洲

近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著名学者李安山教授历时多年撰写而成《非洲现代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该书是一部立足中国视野,反思西方史观,带有强烈问题意识、正当其时的非洲现代史,受到林毅夫教授的特别推荐。

《非洲现代史》书影

“在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学者有责任也有必要写一本从中国视角观察和分析非洲历史的著作……中国与非洲关系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要求学者对非洲历史进行研究以提供知识参照系,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广大民众对非洲历史的兴趣——《非洲现代史》的目的兼而有之。”李安山在该书前言中这样阐释成书“初心”。

《非洲现代史》分为上下两卷,共计百余万字,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四个方面聚焦现代非洲,为中国理解非洲提供一套知识参照系。


延伸阅读:

精彩书摘——

非洲噩梦的开始:殖民瓜分

(一)殖民瓜分的预备阶段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各民族或地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可能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关系上,而只能靠一些民族征服另一些民族,比较发达的民族压迫、剥削和奴役其他民族的不平等关系来实现。从原始积累到商品输出,从保证原料供应到占有劳动力资源,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占有殖民地。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活动,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步进行的,主要表现为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两个阶级。

奴隶贸易持续了400年,欧洲列强正是在这一阶段建立了工业化的重要基础。16至18世纪为原始积累阶段,欧洲列强先后侵占了整个美洲、亚洲的一部分和澳洲的一部分;而骇人听闻的“三角贸易”则是以非洲为中间站的。奴隶贸易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马克思认为它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之一。正是在这一阶段,欧洲殖民主义者在非洲建立起第一批贸易商站据点,主要有詹姆士岛(1618年英占),荷兰西非据点(1637年,共16处),开普(1652年荷占,1781年法占,1795年英占),圣路易(1659年法占),还有葡萄牙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建立的一批商站。直到18世纪末,欧洲殖民主义者在非洲只是占领了沿海一带,建立了一些商站(包括仓库)和军事据点,更有利于从事以奴隶贸易为主的对非洲的贸易活动。然而,正是这些商站和据点为随之而来的殖民瓜分提供了跳板。

在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列强继续进行殖民扩张,力争把亚洲、非洲、澳洲和美洲变为它们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农业原料附庸。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英法等欧洲强国又攫取了不少新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亚洲大多数国家先后遭到吞并或为外国殖民势力所控制;幸存下来的伊朗、中国和土耳其也沦为半殖民地,欧洲列强各自确定了自己在这些国家的势力范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沦为英国殖民地。在非洲,欧洲殖民强盗在沿海侵占了一部分土地,建立起殖民地(或“保护制度”),作为向内陆渗入的基地,而这一殖民地大部分是打着“禁止奴隶贸易”的幌子建立的。主要的有:塞内冈比亚殖民地(1821年英建)、阿尔及利亚(1830年法占)、黄金海岸保护领(1844年英建)、几内亚沿海(1849年法建“保护制度”)、拉各斯(1861年英占)、加蓬沿海地区(1862年法占)、波多诺夫(1863年法占)、科托努(1869年法占)。这个时期的领土扩张仍然局限在沿海。几次侵占更大领土的企图(如英国对阿散蒂和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及法国对马达加斯加的战争)都未能得逞。1876年,欧洲列强在非洲所占的殖民地只有全部领土的10.8%。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来源地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仅以三个殖民地为例:1863年到1872年拉各斯进口额为383 255英镑,出口额为545 433英镑;黄金海岸同期进口额为223 578英镑,出口额为297 910英镑;1868年到1869年开普殖民地进口额为4 635 098英镑,出口额为4 536 906英镑。

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和1873年的经济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开始动摇;德国由于普法战争的胜利加速了工业化;法国由于国家的大力扶持和物价上涨的刺激,在付清战争赔款后工业逐步恢复;美国在南北战争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后,工业开始突飞猛进,日本和俄国也随后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英国相比,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国家的统一,普法战争结束后对法国矿产资源、工业基地和战争赔偿的掠夺;军火工业及先进技术的加速发展,这一切使德国迅速成为可与英国抗衡的工业强国。从1871年起,德国工业生产的增长比英法两国快三倍。这种不平衡打破了旧的均势,引起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惊恐,一位英国学者对此作了极其深刻的概括:英国在对德竞争关系方面“饱尝了由于惊讶而产生的苦恼”,这是80年代的特点,而到90年代这种苦恼却变成“惊惶失措”了。

这种不平衡在对殖民地的要求上也体现出来,“资本主义愈发达,原料愈缺乏,竞争和追逐全世界原料来源的斗争愈尖锐,抢占殖民地的斗争也就愈激烈。”德国在1884年7月到9月短短几个星期,就用缔约的方式侵占了多哥和喀麦隆,这种速度是未有前例的。1873年的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开始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危机首先在美国和中欧展开后,迅速波及欧洲大陆。虽然英法德各国所受冲击程度不同,但这次危机的深刻程度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不能比拟的。“目前的危机,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和强烈程度来说,是英国以往经历过的危机中最大的一次。”随后的两次危机连接得如此紧凑,加之中间高涨时期的短暂,以致很多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将1873至1896年统称为“大危机”。

(二)殖民瓜分进程的加速

垄断的进程加快了,同时也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高潮。过剩商品开始寻求市场,资本在寻求新的出路。一方面,欧洲国家开始为保护国内市场实行关税,另一方面列强将贪婪的目光转向了非洲这块尚未瓜分的大陆。国际非洲协会的绅士们在1878年11月25日向刚从非洲探险回来的斯坦利提出了不少具体而翔实的问题:

刚果在多大程度上可使轻便船只实行通航?友好的土著酋长能对商业活动提供什么样的保护?刚果河沿岸的部落是不是十分明智地懂得为了他们的利益保持与白人的友好交往比限制交往要好些?若需要的话,土著酋长对于获得他们的通行权会征收什么样的贡品、税款或进口货?土著用来与欧洲纺织品交换的产品的特性是什么?假使将来在刚果河下游某处与斯坦利普尔之间修一条铁路,能够提供多少这种产品?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利益方面。

半个月后,正是这些先生们在12月9日正式成立了一个“上刚果研究会”,协会资金为50万法郎,部分由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提供,部分由私人银行提供。由于这一时期在西非海岸的争夺逐渐加剧,欧洲列强不得不在1884年召开柏林会议来缓和冲突。从柏林会议最后议定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欧洲列强关心的主要是什么。第一章第一条就规定:“各国贸易在下列地区将享受绝对自由:1.刚果河流域及其支流的各个地域……2.从南纬2度30分纬度圈到罗格河口的大西洋沿海地带。3.从刚果河流域上行……到印度洋地区……”

比利时在瓜分非洲时采取了“进攻”姿态。这是因为它从1839年起被其他欧洲大国承认的中立地位使其国内经济发展得到保障。一方面是工业产量居于世界前列,生产的多是半成品,需要出口;另一方面,工人工资低微、国内市场狭小。这样,寻求国外市场的要求就更加急迫了。利奥波德二世早在1863年就跃跃欲试了,“为了国家的利益,比利时应该有自己的殖民地”。从19世纪40年代起,比利时靠着法国的投资稳步发展,首先是产煤业,随后纺织和其他工业也急起直上。1848年至1884年,工业化出现了飞跃,动力产能从1845年的48 000马力,上升到1885年的781 000马力。代表着国内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家这时也纷纷为寻求商品市场、侵夺殖民地制造各种舆论。

翻开历史,我们几乎在同一时期听到这些声音:“在当前像飓风那样吹遍全世界的激烈的贸易竞争中,丢掉市场就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取得市场对于国家的强盛来说是一种极好的收获。”(英国政治家寇松语)“殖民地问题,对于由工业性质本身所决定必须大量输出产品的国家来说,是个市场问题。在欧洲各项工业遭到危机的时候,开辟一个殖民地就是开辟一个市场。”(法国总理儒勒·费里在被称为“第一篇提到议会论坛上的帝国主义的宣言”中如是说)“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国首相皮洛语)“使我们地球上那唯一文明没有渗透的大陆向文明敞开,冲破那笼罩着当地全体居民的黑暗,我敢说,这是一场与我们这个进步的世纪相称的十字军东征。”(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语)这些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对殖民地的渴望。非洲被瓜分的命运就是在这阵喧嚣声中决定了。

在随后的瓜分、占领和殖民过程中,英国逐渐以冈比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黄金海岸(今加纳)等地为主建立了英属西非殖民地。经过与布尔人在南非的争夺,特别是两次英布战争,英国占领了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主要包括南非及其邻近地区、今赞比亚、津巴布韦、马拉维等地),加上北非的埃及和东部非洲的苏丹、乌干达、桑给巴尔、肯尼亚等地。法国的胃口更大,它在西非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包括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尼日尔、法属苏丹(今马里)、法属几内亚(今几内亚)、科特迪瓦、上沃尔特(今布基纳法索)和达荷美(今贝宁),在中部非洲获得了加蓬、刚果(布)、中非和乍得等殖民地。此外,法国还完成了对北非文明古国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征服,并占领了马斯克林群岛(包括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和岛屿)。比利时对中部非洲特别是刚果王国的占领使它获得了丰厚的自然资源。葡萄牙主要占领了安哥拉和莫桑比克。1845年,西班牙在赤道几内亚建立殖民统治。作为后来者,德国直到19世纪末才控制坦噶尼喀,1904年在摧毁了赫雷罗人和纳马人的抵抗后占领了西南非洲(纳米比亚)。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占领殖民地,但利比里亚成为它的势力范围。

(三)瓜分非洲的方式与直接后果

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主要有三种方式:武力占领,与非洲统治者签约(在大部分情况下以欺骗的手段),与其他列强协商瓜分。在很多情况下,武装占领后的政治条约和与非洲人签约所取得的土地未必能得到其他欧洲列强的认可,这仍需要与其他欧洲国家用谈判的方式并通过双边条约来解决。这样,各种条约的合法性便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在论及欧洲人与非洲人之间各种政治条约的合法性时,非洲学者乌佐伊圭是这样评论的:这些条约有的在法律上站不住脚,有的在道义上完全破产,有的是合法取得的,三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实力支配下的法律。那些所谓的“合法条约”主要是指一些非洲统治者在情况紧急时(受到其他欧洲国家或毗邻非洲国家的威胁时)寻求与欧洲人联盟,而这种情况无疑是考虑到欧洲人的实力。其他的条约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是以欺骗的手段获得,有的是以强迫方式签订,有的甚至是伪造的文件,还有的则是在曲解条约意义的基础上达成。对于这些条约的合法性,即使在欧洲列强中间也未达成共识。至于欧洲国家的各种双边条约的合法性更成问题。这些条约基本上是在欧洲国家的首都签订的,与这些条约有直接关系的非洲人对这些条约的制定既无所知,也未曾同意。

这些条约的直接后果是将人为的边界引入了非洲。由于非洲被强行分割,给这个大陆带来了四种严重的后果。第一,过去的种族、民族和酋邦,现在分散居住在各个国家实体之间,从而使非洲许多国家边境地区出现了少数民族或跨境民族问题。第二,非洲大陆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大的国家的国土面积达到二百多万平方公里,小的如冈比亚则只有10 350平方公里。自然资源的分布也极不合理。第三,非洲边界一般是大体上划分的,这在当时是为了避免列强争夺的权宜之计,却为独立后的非洲留下了各种矛盾和隐患。第四,殖民列强通常按经、纬度来划分非洲。根据苏联非洲问题专家阿纳托利·葛罗米柯的说法,44%的非洲边界是按经线或纬线划的;30%的边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的;仅有26%是由河流、湖泊或山脉构成的自然边界线。这种划法易于在地图上标出,但很难用地形测量图线表示,从而为独立后非洲国家的边界确定埋下无穷后患。

殖民统治时期形成的政治地理布局在独立后的非洲产生了严重的问题,这一点已是众所周知。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新边界分割了原来早已存在的民族、酋邦、王国或国家,造成了大量民族流离失所,为独立后普遍发生的国家冲突、民族矛盾和社会动乱埋下了祸根。人为的边界将一些文化语言不同、传统习俗相异的人们糅合在一起,又没有采取任何方式来促进民族一体化,这一问题成为独立后非洲国族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作者简介:

00b8f5326a2044758eeb89ea89756530.jpg

李安山,多伦多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多所大学荣誉教授或协议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现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9-11卷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和相关部委咨询专家及国内杂志的编委等职。

曾作为特邀嘉宾参加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峰会(2006年),受邀在亚、非、拉、美、欧30余国作过讲座和学术报告。多年来一直参与外交部或商务部组织的非洲官员培训和交流项目并担任授课老师,同时在国防大学防务学院外军军官硕士项目担任指导老师。国外兼职包括泛非非洲社会研究所理事(纳米比亚),印度《非洲观察》(African Insight)、加纳大学《莱贡人文》(Legon Humanities)、《巴西非洲研究》(Brazilian Journal of African Studies)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学术杂志编委会成员。

出版过《非洲梦:探索现代化之路》(2013)、《非洲民族主义研究》(2004)、《非洲华侨华人史》(2000)、《殖民主义统治与农村社会反抗》(1999),China and Africa in Global Context: Encounter, Policy, Cooperation & Migration (Cape Town 2020), G. Shelton, F. Yazini April, Li Anshan, eds.,FOCAC2015: A New Beginning of China-Africa Relations(Pretoria, 2015), Li Anshan& Funeka Yazini April, eds.,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The Politics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Pretoria, 2013),A History of Overseas Chinese in Africa to 1911(New York, 2012) ,FOCAC Twelve Years Later(Uppsala, 2012) ,Chinese Medical Cooperation in Africa(Uppsala, 2011),British Rule and Rural Protest in Southern Ghana(New York, 2002)等中、英文著作。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