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卫生治理”研讨会在北大举行

继2020年3月29日举办“疫情下的国际关系”线上研讨会之后,国际关系学院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与中华预防医学会全球卫生分会于4月18日联合举办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卫生治理”研讨会。研讨会采用主会场(设在北京大学)结合网络在线方式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杨维中和梁晓峰,中华预防医学会全球卫生分会主任委员、原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副主任韩铁如,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龚六堂,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院党委书记初晓波等嘉宾出席研讨会。来自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全球卫生治理、国际危机管控和国际关系及全球治理等领域的近20名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把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趋势和改革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等重大课题展开深入研讨。研讨会由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全球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周晓农联合主持。

北大主会场现场

王博指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诸多挑战。北京大学积极响应,在教学、科研、智库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努力。他强调,这是一个呼唤更广泛和深入合作的时代,其中既包括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大学与政府、社会、民间机构团体之间的合作。因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全球卫生分会联合举办此次研讨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定会对全球卫生治理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王博致辞

梁晓峰表示,中华预防医学会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与国外元首交换意见时提出的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与世界各国携手抗击疫情,维护我国和全球的卫生安全的思想。中华预防医学会前期与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的专家也进行了交流,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我国正在大量向国外派出医疗队,其中也包括公共卫生的专家。特别是针对最近受到高度关注的非洲疫情,国家已经向埃塞俄比亚和布基纳法索派出了医疗队和专家组。这些行动对大家推广和分享中国疫情防控决策和技术方案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唐士其指出,国际公共政策和全球治理是北大国关学院近年来着力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此,三年前国际关系学院成立了国内高校中首个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下一步希望能建立国际公共政策研究院。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这次疫情观察每个国家不同的公共政策的基本逻辑、基本思路和基本政策,以及应对方式、方案,研究各个国家文化传统和公共治理思路的区别;另一方面,我们也有责任研究和理解全球卫生健康共同体建立的过程中,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阻力和瓶颈,从国际关系和政治学的角度作出理论贡献。

在主旨发言环节,刚刚结束在武汉抗疫工作返京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围绕“全球新冠疫情的发展趋势”这一主题,用大量详尽的数据和图表系统介绍了全球新冠疫情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各国抗击疫情的不同模式。韩铁如以“全球健康治理的逆全球化问题”为题,从机制建设、决策过程、资金短缺等八个角度系统分析了全球健康治理正面临的严重的逆全球化挑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大国别与区域研究院副院长翟崑围绕“新冠疫情国际舆论问题”这一主题,以大数据为支撑,全面介绍了新冠肺炎疫情国际舆论的态势和发展走向,对疫情国际舆论战的特征和应对提出了具体的思考和建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赖华夏以“国际法和国际追责问题”为题,从国际法角度进行了分析。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杨明杰围绕“新冠疫情与国际危机管控”这一主题,从国际危机管理理论出发,指出此次全球卫生危机管理失灵源自危机来源不明、危机互相叠加等多重挑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郭岩以“世界卫生大会的传染病应急管理议题”为发言主题,结合自身多年参加世界卫生大会的经历详细介绍了世卫组织在传染病应急管理议题上的制度建设和诸多障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大中外人文交流基地执行主任王栋围绕“疫情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及后疫情中美关系走向”这一主题,从地缘政治和全球化等角度切入,全面分析了中美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的冲突与合作,并对疫情后的中美关系走向做了系统评估。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原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刘培龙和张海滨则针对“加强全球卫生治理”这一主题分别分享了他们关于加强全球卫生治理的思考,包括如何加强全球卫生制度的建设、全球卫生治理的不足及其深层原因、后疫情时代全球卫生治理的改革思路和方向等。

唐士其和周晓农作会议总结,强调了学术研讨跨界合作的重要性,指出全球治理存在的困境,提倡各国多一点理性和协商合作的精神。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