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现实观照暨《珠峰海螺》研讨会举行

9月23日下午,“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现实观照暨《珠峰海螺》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中文系156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中国诗歌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王博与数十位中国当代文学著名评论家、学者、出版人荟聚一堂,围绕“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如何关注中国的现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写作如何处理新现实” “中国当代文学从乡土到城市的转向”“《珠峰海螺》在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的个性”“从《7+2登山日记》到《珠峰海螺》看黄怒波的登山与极限写作”等五个主题展开深度研讨。研讨会上、下半场分别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主任吴晓东主持。


研讨会现场

王博联系黄怒波多次登顶珠峰并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带领山鹰社登上珠峰的经历,指出《珠峰海螺》在题材与精神上展开了独特的探索。

王博致辞

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指出,黄怒波的《珠峰海螺》兼具史诗性和可读性,小说在生命探索和精神探索上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为文学表现的内容提供了独特的经验。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介绍了《珠峰海螺》的出版情况。


贺桂梅致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谢冕表示,当代的诗歌和小说正在远离当代人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珠峰海螺》展现了商战和登山两段活生生的经历,填补了人们阅读经验的缺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谢冕的夫人陈素琰由衷地称赞《珠峰海螺》中描写藏族牧民生活的段落。

谢冕发言

作为本书出版的重要见证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副总裁潘凯雄肯定了黄怒波面对写作的虔诚态度。他表示,自己见过的原稿字数在150万字以上。西藏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席吉米平阶从“登山”的艰难说起,高度评价《珠峰海螺》给人的价值和启示。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蒋朗朗分析了《珠峰海螺》双线并进的叙述结构,认为《珠峰海螺》用亲身经历的姿态讲述了现实的不凡故事,具有时代的厚重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认为,《珠峰海螺》是一部当代的传奇小说,书写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大历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表示,主人公英甫的三重身份——征服珠峰的登山者、沉浮商海的企业家和隐性的诗人,都与作者黄怒波本人的经验遥相呼应。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认为,《珠峰海螺》对中国当代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观照和书写,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对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经济时代描写的空白。

在研讨会的下半场,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表示,从黄怒波的作品中能够读到一种巨大的空间感,他的作品提供了寻常人难以捕捉的经验。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指出,黄怒波企业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使他打通了文学与新现实之间的阻隔,为新现实找到了一种最恰当的文学表现方式。白鹿书院常务副院长邢小利将《珠峰海螺》概括为“关于生命和生活的非凡启示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姜涛比较了黄怒波同期写作的《珠峰海螺》与《虚无与开花》,二者虽然一是长篇小说,一是当代诗歌批评,却有一种内在的同构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开掘了《珠峰海螺》内蕴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动力,认为这种书写会伴随和推动新的语言与新的文体形式的诞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从五个维度系统性表述了新现实的内涵,认为《珠峰海螺》体现出一种当代文学新的潜能与可能。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认为,《珠峰海螺》在日常与世俗中发现传奇性,提供了一种把“商业小说”写得有深度、有文学性的写作方式。

研讨会最后,《珠峰海螺》的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系友黄怒波追忆了《珠峰海螺》的创作过程,表示自己将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开掘历史、现实与人性的深度。

黄怒波发言

研讨会合影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