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榜样 |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李占淼:求科研创新之真,务实际需求之实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殷切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作为新时代青年,北大学子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以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为同学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的实践中,奋勇争先、不怕吃苦、志存高远、挺膺担当,用行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担当诠释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2021—2022学年,共有654名学生获评国家奖学金,124名学生获评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他们在学术科创领域深耕探索,展现青年风姿;他们在志愿服务中用爱与智慧,谱写青年赞歌;党团班建设中,他们知行合一厚植青年使命;基层调研实践中,他们脚踏实地彰显青年担当;他们立大志、养品行、学本领、强体魄,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他们赓续红色血脉,激昂青年意气;迈进时代新程,谱写奋斗华章。
  
  新闻网全新推出“青年榜样”专栏,从北京大学奖励奖学金获奖学生中遴选优秀代表,将他们的典型事迹在专栏中进行宣传报道,借此共同走进青年榜样的有为世界,学习青年榜样的人生态度,感受青年榜样的鸿鹄之志,汲取青年榜样的奋斗之力。

李占淼

作为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李占淼师从董蜀湘教授。她在校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第三届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北京大学材料学院“学术十杰”等荣誉。博士就读期间,她潜心研究以压电陶瓷马达为基础的超精密驱动技术,探索超材料思想在压电马达中的指导意义,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6篇论文,参与申请8项中国发明专利。

压电马达是超精密驱动领域发展的重要解决方案。2018年初进入董蜀湘课题组学习时,李占淼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科研“小白”,对压电材料的理解止于表面。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她逐渐体会到压电马达的魅力所在,明白了为何其能不断吸引众多科研工作者在此领域探索与深耕。

压电马达是一种非常精密的驱动器件,从方案设计到模拟仿真、陶瓷制备、器件组装、性能测试的每一步都需要付诸百分之百的耐心与细心,粘接两个部件时环氧树脂的微量差别都会对输出性能和寿命产生很大影响。为了能够获得更优更稳定的输出性能,李占淼在每种马达的组装之初都会进行细致的思考、大量的练手与详细的样品初测,力争将每一步都想透做透,从而能够在正式组装中一次获得多个性能稳定的样机。在某一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她设计并绘制了超过百张图纸,组装了五六十个马达,终于实现了既定目标。

李占淼制备的直径为2mm的旋转型压电马达

近几年来,压电马达市场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高端压电马达技术一直掌握在欧美或日韩公司的手中,发展具有核心影响力的原创性压电马达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使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为解决传统压电陶瓷器件工作模态有限、一般在特定谐振频率下才能实现有效机电耦合的问题,在董蜀湘的指导下,李占淼提出了人工压电模态理论,首次构造出使用单个压电器件驱动的五自由度微-纳米操作平台。为了解决传统纳米步进马达存在的结构复杂、效率低等问题,她设计了开环下的最小步距仅为7nm的新型马达,这是目前单相信号驱动下获得的最高水平。为了兼顾各领域的实际需求,她设计并制备了直径仅为2mm的旋转压电马达、仿自行车运动压电马达、对称直线运动压电马达等。其中,与项目合作方共同申报的项目在第三届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上获得一等奖。这些工作的初衷,都是希望可以突破超精密驱动技术的技术壁垒,打破国外对相关“卡脖子”技术的垄断。由于上述研究的原创性意义,这些工作均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目前,李占淼共参与申请8项中国发明专利,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6篇论文。

基于人工压电振动模态理论构造的五自由度微-纳米操作平台及测试数据

李占淼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李占淼先后担任班级宣传委员、团支部组织委员,积极协助班长和团支书组织和开展各项工作。校内校外,她都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占淼参与志愿服务

学习之余,国画是李占淼一直坚持并热爱着的爱好。她在花鸟画中体会万物有灵、在山水画中感受宁静致远、在人物画中体悟工致细腻。李占淼曾获第十一届奥林匹克国际青少年儿童书画大赛青年组银奖、第七届奥林匹克国际青少年儿童书画大赛少年组金奖等奖项。

李占淼国画作品

科研是场马拉松,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读博五载,李占淼收获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与坚定,也收获了“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淡然与平和。她一直希望自己能像压电马达一样,在夯实自己的过程中高标准严要求,以全方位提升和发展自己。她将继续保持科研初心,求真务实,立足实际应用需求,感悟材料世界的魅力,努力做好科研工作的探索者、社会工作的实践者。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