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研讨会暨全国优秀中学校长论坛举行

3月27日,北京大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研讨会暨全国优秀中学校长论坛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所知名中学校长汇聚一堂,聚焦探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衔接。

大会现场

北大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王博出席大会并致辞。他指出,北京大学在整体校风和学科建设上的“兼容并包”,是文、理、工、医各学科间综合张力赋予的独特优势。学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活力,与全国优秀中学的生源输送密不可分。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连接直接关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在不断完善相关机制。王博表示,北京大学将持续秉承“在成人中成才、在通识中专精、在选择中成就、在融通中创新、在开放中自主”的理念,期待通过本次论坛推动北大与各中学的深入交流,探索出更加成熟、全面的大中衔接之道。

王博致辞

北大教务部部长傅绥燕在介绍北大本科人才培养时,从校史沿革、学科设置、培养模式等多个角度展示了北京大学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实力与成果。北京大学重视学术传承与创新,并因设置全面、实力雄厚的学科而具有开放、包容的别样气质。一直以来,北京大学都将本科生培养作为重中之重,通过优质的本科教育为学生奠定未来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傅绥燕表示,信息时代对卓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大学将持续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持续深化探索,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傅绥燕介绍本科人才培养

北大教务部副部长、招生办公室主任黄宗英介绍了“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工作方案。在“强基”作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大学积极转变人才选拔思路,持续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服务国家发展,做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激发学生的成长活力,实现大学和中学的共育互建。黄宗英表示,“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将围绕高质量的学科能力培养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学术讲座、学生社团、寒暑期课堂和各种学科竞赛等形式,多措并举,加强中学与大学之间的交流,共同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黄宗英介绍“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工作方案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陈雪梅和北大历史学系党委书记何晋作为院系教师代表发言,介绍院系在大中衔接方面采取的有力措施。

陈雪梅发言

何晋发言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蔡小雄和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封安保作为中学校长代表发言,分享了中学在大中人才培养衔接方面的思考与经验。

蔡小雄发言

封安保发言

北大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详细介绍了北大新工科建设情况。张锦指出,北大的工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积淀。近年来,北大牢牢把握新时代工程科技发展的规律所指和趋势所向,提出了“以理启工、以文冶工、以工促多”的理念,坚持“重基础、强交叉、新范式”,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努力将本科生培养为科学与工程的“双语者”,将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为前沿科学问题的探索者,将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领航者。

张锦作报告

北大第三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周非非教授介绍了“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情况。北大医学致力于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创新培养模式,构建育人新范式,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家使命感,能够引领未来的医学科学家和临床科学家,培养具有医学的高度、广度、深度和温度的人才。此外,北大医学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项目方面表现突出,在领跑国内的基础上不断向国际一流前列迈进,引领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周非非报告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计算机学院黄铁军教授介绍了北大的人工智能发展情况。人工智能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为各国竞争热点。2003年,北京大学在国内首开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工智能的研究发展走在中国前列。计算机学院“图灵班”注重数理基础,拥有国际化师资力量和创新课程规划;智能学院的本科生课程体系独具特色,拥有文理大交叉的“通班”和理工强基础的“智班”。北京大学统筹全校资源,服务国家人工智能重大战略,培养智能学科一流人才。

黄铁军作报告

大会报告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马玉国主持研讨会,聚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主题,院系代表与中学校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从教学难点到育人重点,从政策解析到学习方法,北大教师与中学校长立足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充分讨论,现场气氛活跃热烈。与会嘉宾共同期待中学与大学搭建多元化沟通体系,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助力更多优秀学子圆梦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孙赵君、物理学院副院长曹庆宏、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颖霞、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红雅、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陆俊林和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宋亚云作为院系代表在主席台就坐。

大中衔接研讨会

王博还为与会中学颁发了“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牌。“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是北京大学与各优秀中学加强教育深度衔接的重要平台,每三年评选一次,2024—2026年度全国共有343所中学入选。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