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德常传 薪火不息——2019年元培学院“元行传薪”系列活动纪实

这个时代,是崭新的时代,也是传承的时代;是笃行的时代,也是信仰的时代。一捧薪火能点燃炽热的双眼,一段回忆能映亮年轻的前路。“元行传薪”,将光明如斯的一把炬火点亮在青年的胸膛;德育创新,让立德树人的一腔宏愿澎湃在元培人的行囊。

“元行传薪”活动是在北京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和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共同支持下,元培学院团委组织策划的一项思政实践育人活动。活动从关爱师长的角度出发,鼓励青年学生在关工委秘书处与学院团委老师的带领下,走入北京大学离退休老同志的家中,倾听人生经历、学习精神品质。截至发稿,“元行传薪”系列活动已看望赵振江、王学珍、陈佳洱、马克垚、杨芙清、王阳元、吴慰慈、胡壮麟、卢淑华、李伯谦、陈堃銶、汪劲武、许渊冲、梁立基等14位北大老教授、老同志。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11月8日,午后温暖的阳光洒入梁立基先生的居室。这一天,他没有像平时一样伏案工作,而是坐在沙发上,向元培学院的学生志愿者们分享着自己的故事。梁立基先生是北京大学退休教授、印尼语专家,他曾排除万难,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归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也曾筚路蓝缕,力推北大东语系茁壮发展,成为了“架设文化桥梁的民间大使”。梁立基虽已92岁高龄,却仍思维敏捷,充满活力。谈起往事,梁老反复提到起对祖国的赤诚情怀,他的眼中总是闪烁着信仰的光芒。

梁立基与夫人和元培学院团委老师、学生志愿者合影

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数像梁立基先生一样的北大人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各个岗位上忘我工作、攻坚克难,用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高尚的人格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隐性资源。“元行传薪”在青年学生与老一辈北大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一对一交流的形式,真正做到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对于治学的态度,李伯谦先生说:“做学问,一定要扎扎实实的,不求虚化。”提起为人的修养,陈堃銶先生说:“作为知识分子,人品是第一位的。同学们一定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正确地对待自己,认识自己。”谈到对青年人的期许,杨芙清先生说:“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奋斗是青年人最亮丽的底色,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苦越向前的刚健。”

无数感人至深的回忆,无数语重心长的教诲,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同学们的心灵,激励着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传承北大的优良传统。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那天许渊冲先生兴致很好,耐心地说了很多。走出门后很久,我都沉浸在他声如洪钟的话语里,在震撼中自勉,于无言中景仰。高山仰止,他便是那山。”

许渊冲与学生志愿者交流

这是元培学院2019级本科生许诚谦由衷的感慨。自从接触许渊冲先生的英译古诗词之时起,许诚谦便把许老作为了自己心中的偶像,并立志成为一名文学翻译。11月5日,许诚谦通过“元行传薪”活动得到了一次“追星”的机会。她在活动开始前好几天就重读许渊冲先生的翻译作品,思考要向先生提出的问题。通过与许老的三小时珍贵对谈,她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翻译理论的理解,更被许老退而不休、笔耕不辍的工作态度所打动。

许渊冲与学生志愿者合影

“元行传薪”没有采用宣讲、报告等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教育,而是着眼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学术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带领他们拜访仰慕已久的前辈。他们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学术上的指点、专业上的帮助,更是思想上的引领、精神上的激励。

崇尚知识的初心之上,德育的熏陶滋养着年轻的学子;独出心裁的形式之中,德育的创新更洗礼着青涩的灵魂。“元行传薪”在学生与老同志之间构建起知识与情怀的双重纽带,融智育与德育于一体,创造了一堂形式别开生面、广受学生欢迎、深入学生内心的思政教育课。

截至发稿时,元培学院“元行传薪”活动共筹划、举办13次,累计看望了14位来自行政、考古、历史、物理、语言、软件工程等诸多领域的离退休老同志,吸引了大量对老同志心怀崇敬的元培青年。参加活动的同学无一例外地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表示深受感动,收获颇丰。

“老少双关”

每一次“元行传薪”活动,都不是仅仅拜访老教授这样简单。在实地访问前,志愿者要预先与老教授们进行沟通,到达之后,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同学们打扫居室、赠送礼物、问候生日,弘扬“敬老爱老”“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元行传薪还计划组织志愿者对之前拜访的老同志进行回访,送上礼物和节日祝福,变“偶然访问”为“长效看望”,实现活动的长期化、定期化。“元行传薪”也向离退休的老教授、老同志们提供了为教育事业继续奉献光和热、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会。受访老同志们纷纷为同学们题写寄语,并将自己撰写的著作签名后赠与同学收藏。

陈堃銶教授为“元行传薪”志愿者题词

“元行传薪”活动通过将北京大学离退休老同志与青年学子“结对子”,开创了“老同志关心下一代,下一代关心老同志”的思政教育新模式。青年学子为老同志送去关怀,把老同志视为奋斗的标杆与榜样,老同志对青年学子进行激励,在青年身上寄寓了对未来的期望。

在一次次的“传薪”活动中,同学们踏着朝阳而去,带着和风、丽日和青春的灵魂;他们傍着夕阳而归,背好期许、祝福和真切的信仰。他们传递温暖,也传承精神,在“老少双关”的和风吹拂下,这些话语和故事,都会慢慢生根、发芽。

以形式创新引领风气之先

9月26日,《我和我的祖国——北大老同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忆文集》出版座谈会召开。本书是北京大学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的献礼之作。书中,45位北大老同志结合自身经历回顾了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梳理了北京大学走过的光辉历程。元培学院“元行传薪”活动积累的20余万字的访谈稿也经编辑整理后以回忆文章的形式被纳入书中。

《我和我的祖国——北大老同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会议文集》

参与本书编写的元培学院2018级本科生孙治宇在出版座谈会上发言时,回忆起自己看望李伯谦老师的感受:

“从先生的叙述中,我仿佛看到了新中国70年的风雨历程、沧桑巨变,感受到了他们那一代北大人的奋斗与坚强。常听老师们说,世界上没有一所学校像北大这样,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无比真切地理解了这句话。”

《我和我的祖国——北大老同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忆文集》出版座谈会现场

在一次次的“传薪”活动中,同学们耳听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回忆;口传着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信仰。如今随着《我和我的祖国》的出版发行,耳中的言语玉珠般凝结成串,口中的字句锦绣般编织成段:老教授们的“星辰大海、家国天下”铺展在洁白的书卷。以文字为载体,那些辉煌的功业与感人的事迹,将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传播;那些殷切的期望与深情的嘱托,将在年轻的心灵中扎根;那些博大的情怀与高尚的人格,将唤起更多人的信仰。

部分活动现场

高山景行,心向往之;元行传薪,从未止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德乃立身之本,做好德育工作是元培学院团委持之以恒的追求。在“元行传薪”系列活动的构思与实践中,元培学院团委努力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从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多个层面入手,在潜移默化间落实思想政治建设。

未来,在北京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指导和帮助下,元培学院团委将进一步完善“元行传薪”活动,建立健全定期回访、结对联系制度,进一步深化活动内涵,将思政教育同学理研究相结合,以北京大学老教职工口述史研究为活动主线,融合思政实践、人文关怀、历史传承,创造具有元培特色的德育课堂,将思政实践、思政教育的累累硕果凝结成一部老一辈北大人与青年元培学子共同书写的百廿北大精神结晶。在前辈的思想引领下,元培人将弘扬北大的优良传统,坚定前行,再创辉煌。

数十载泛黄岁月稠,青年意气、永将家国系心头;

又如今时代新颜秀,击楫中游、承得信仰复同舟。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