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两会笔谈 | 孙祁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世人瞩目的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北大经济学院‘两会’专家学者笔谈”也于今天再次启动。

自2014年以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依托经济学专业优势,发扬“经世济民”之担当,每年组织学院专家学者围绕“两会”热点,紧扣政府工作报告,畅谈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专业视角的经济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迄今学院已推出七本“两会笔谈专辑”,分别是《中国改革再出发》(2014)、《全面深改关键年》(2015)、《时代节点的眺望》(2016)、《身向雄关那畔行》(2017)、《雄关漫道从头越》(2018)、《变革中看格局,浪潮处听思潮》(2019)、《直面冲击,面向未来》(2020),其中共收录了91位学者的431篇时评文章。“两会笔谈专辑”的主编为孙祁祥教授,以下是她为2021年“北大经济学院‘两会’专家学者笔谈”所撰写的序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今年,我国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一名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党员,回顾中国共产党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真是感慨万千;今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43个年头。中国这个有着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告别了贫困、实现了温饱,走上了小康,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伟大奇迹;今年还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胜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十四五”规划将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福祉不断增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得以实现的过程。它是历代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提出:要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奏响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序章;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新的规划,提出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经过历代中国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越来越近,但毋庸置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挑战也会越来越严峻,这就首先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

回顾中国从1978年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几十年来,尽管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影响,国外反华势力的挑衅打压,国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质疑和争议,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冲突等一直伴随着改革的进程,但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了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基本趋势,瞄准长期目标,紧紧抓住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这条主线,带领全国人民埋头苦干,使我国的经济规模、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不断越上新的台阶。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一定要继续保持这种战略定力,“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深化改革。中国40余年的改革开放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没有思想解放,没有在对历史和国情尊重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成果,中国不可能在短短的40余年时间里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思想解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思想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人们在思想的指引下影响并改造客观存在;一旦思想受到束缚,人们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而创新力和创造力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一定会不断遇到不同于以往发展阶段的许多新问题。唯有不忘初心,解放思想,冲破惯性思维、主观偏见和习惯势力,才能开拓创新,保持锐意改革的朝气,化解新的矛盾,迎接新的挑战。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打铁还得自身硬。中国40余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了辩证法的这个道理;全球抗击新冠疫情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更是雄辩地证明了这个道理。因此,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认真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固本强基,以有效抵御外界的各种侵扰。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积累了雄厚的实力,但也存在着许多困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积弊和顽症,包括政府在一些领域的缺位与越位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问题,农业基础不稳固的问题,民生保障不足的问题、治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不会随着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始而自动消除,而且还会对未来的发展形成巨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很好地思考如何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如何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如何通过产业升级,在全球产业链上向上游迈进;如何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如何做好经济“双循环”,有效提振内需;如何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金融业的开放;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肯定还会面临许多艰难险阻,中国崛起的步伐越坚定,所面临的国际社会的压力就会越大。2021年2月,新就任的美国总统拜登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表示,“美国和欧洲需要携手,共同为与中国的长期战略竞争做好准备”。但中华民族有着越挫越勇的基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我们战胜不了的困难,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10303095938.jpg

孙祁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近期主要研究领域:商保、社保、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和国际著名机构委托的科研课题30余项。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二十多项科研、教学奖;荣获“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北京大学十佳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