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医史青年沙龙第四期:书的历史——谈詹姆斯·西科德《维多利亚时代的轰动》

11月18日上午,北京大学科技医史青年沙龙第四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一院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科技医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科技医史系副主任张藜,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科技医史系副主任张大庆,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苏贤贵,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琦及北京大学科技医史青年学者参加了沙龙。本期沙龙的报告人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施劲成,苏贤贵担任评议人。

施劲成报告的内容为解读詹姆斯·西科德的著作《维多利亚时代的轰动》(Victorian Sensation: The Extraordinary Publication, Reception, and Secret Authorship of Vestig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reation,2001)。这本书以《自然创造史的遗迹》(Vestig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reation,1844)为研究对象,细致挖掘了该书创作、出版、流通及阅读的历史,展现了一段进化论文化的创造过程。

462e6ab5b77f48459fc23d3c5d7ddcf1.jpg

施劲成作报告

施劲成介绍了《自然创造史的遗迹》(后简称《遗迹》)这本书。该书于1844年匿名出版,1884年才正式公布作者为罗伯特·钱伯斯。《遗迹》描绘了一个进化的宇宙,从星系的诞生到人类的起源,涵盖了星云假说、地球的渐变形成理论、生命的自发形成理论、物种演化论等。作者钱伯斯是苏格兰的作家和出版商,也是一名自然神论者。他认为神使用律法创世,策划了世间万物,但并非一切都亲力亲为,这一观念贯穿《遗迹》始终。“遗迹”(vestiges)一词在此处意为通过遗留下来的痕迹还原出一段历史,书名的重点在于创造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Creation)。

施劲成认为,西科德的著作《维多利亚时代的轰动》的编史方法的重点在于“意义的创造”(the making of meaning)。在阐释《遗迹》这本书的历史时,作者西科德特别指出了读者对于这本书的意义的创造的重要作用。西科德认为,读者是书的意义的赋予者和创造者,没有读者的创造和使用,一本书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意义的。而意义的创造过程又具有深远的社会因素和社会影响,因此书的意义创造史是复杂的社会史。

施劲成选取了西科德书中的几个具体的例子,从《遗迹》的出版到上流社会对《遗迹》的阅读,展示了西科德对这一编史方法的具体应用。

——从选定出版商、印刷方式、出版时间、面向人群,到以匿名方式出版和免费送书等,《遗迹》的作者钱伯斯通过各种方式扩大此书在上流人群中的影响,希望让更多上层阶级的人了解进化宇宙观(尽管后来很多科学家批评他的书里漏洞百出)。对作者来说,这本书是世俗化科学的一个手段。

——《遗迹》一书涵盖内容广泛,其中引起最大争议的是对生物进化论的介绍,读者的强烈反应和激烈讨论使达尔文对《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1859)的语言措辞和发表时间的选择上更为谨慎。但对达尔文来说,这本书也帮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英国人对生物进化论的偏见。

——《遗迹》出版后,几周内便成为上流社会的流行书籍,也是聚会上的聊天热点,贵族、名流、政府官员都有对此书评价的记录。对上流社会来说,这本书是社交的谈资,是流行元素,是“时尚单品”。

——这本书试图用自然法则解释一切自然现象,排除神的直接影响,这潜在威胁到教会的教条和实践,比如神迹、祷告等。因此,对一些国教信徒来说,《遗迹》是反英国国教的作品,可能危害到现存的社会秩序;对于一些反国教者来说,这正是反英国国教的手段和集结点;对于一些辉格和自由派政客来说,这又是宣传进步和自由的观念的助力。

这些大众创造出来的意义,共同构成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轰动,或说一个进化论的文化。施劲成最后评价,《维多利亚时代的轰动》这本书,考察了不同阶层、不同宗教群体、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对于《遗迹》一书的意义的影响,史料充足,内容细腻。写作手法以小见大,由个体到群体再到时代精神,为科学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2743b73492f145179667373f6a9df5fa.jpg

苏贤贵评议

苏贤贵对报告进行了评议。苏贤贵回忆了自己2006年合译《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一书时对西科德著作的接触,然后对“意义的创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苏贤贵表示,我们总是把科学抽象地看作知识和思想,但常常忽略思想和知识的载体。书籍是主要的载体之一,书籍需要有阅读者、接收者、讨论者、旁观者,尤其是科学发展中出现进化论这种颠覆性的思想时。如果不去全面地了解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很难理解新观念的出现对于当时人的思想认识产生了什么影响。科学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什么样不同的意义,这个角度经常被遗忘,而这个报告从“意义”的角度进行了充分展示,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韩启德指出,这本书内容丰富,见微知著,对科普工作、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科学史的研究都有借鉴意义。陈琦介绍了自己在剑桥访学时与西科德教授的交流,以及西科德教授写这本书的初衷。张大庆分享了自己最近的一项研究,探索清康熙时期一本西医解剖书《钦定格体全录》的流传过程。

延伸阅读:

北京大学科技医史青年沙龙由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办,旨在为北京大学科技医史和科哲青年学者打造一项集学术成果展示、科研经验分享、思想砥砺碰撞等目标于一体的长效交流机制。沙龙报告人均为北京大学科技医史和科哲方向青年教师、博士后、研究生等,评议人由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学者担任,诚挚欢迎对科技医史和科哲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人莅临沙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