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的曙光——五四时期北大学人群像”专题展览开幕

以北京大学为重镇的五四运动是20世纪深刻影响中国思想文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激荡的时代风潮中,锐意革新的青年人才汇聚于此,展开中国近代文化最为活跃的复兴局面,也奠定了北大在中国历史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值此五四百年之际,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举办“新文化的曙光——五四时期北大学人群像”专题展览。4月26日下午,展览开幕式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行,校长郝平、副校长王博出席开幕式。来自校内外多个单位的嘉宾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参加本次开幕式。开幕式由党委宣传部部长蒋朗朗主持。

P91A9187_调整大小_副本.jpg

开幕式现场

王博指出,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才奠定起现代大学制度和学科制度的基础,完成由传统官学到现代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开启兼容并包的办学风气,汇聚求学术求真理的师生,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中心。就在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王博表示,北京大学将于近日成立五四运动研究中心,在收集史料、研究历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与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建立紧密联系,以此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而北京大学也会继续努力弘扬五四精神,在当今时代作出无愧于先贤的贡献。

王博致辞

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在致辞中指出,“五四不仅是一个‘日子’,也是一个‘时期’,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日的游行虽未得到充分筹划,但瞬间激荡而来的决定却铸成一次历史性事件。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思想学术界孕育、造就了这一运动的核心骨干与精神氛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期。新术语、新概念、新的价值观、新的政治视野乃至新的社会风气,呈现出复杂而又多元的局面。本次展览以点点滴滴、真切鲜活的历史痕迹,再现北大学人探求真理的执著追求,展现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邓小南致辞

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表示,五四运动因北京大学而酝酿、爆发、传播,北京大学也因这场伟大的运动而获得新的灵魂与生命。五四运动成功的关键便是身处古今中西之间、心怀家国天下的学人群体。世界学术视野与中国文化精神在他们身上兼容并包,新思想与旧传统在他们胸中激荡冲突。本次展览以实物片段为载体,探究这批学人的汇聚与融合、学术团体的创办与发展、学术思想的交锋与冲突,由此而得以见学人、见学术、见社会、见时代、见精神。此外,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最鲜亮的底色,书生报国是五四学人最真实的写照。五四虽已百年,但我们仍处于它开创的伟大变革时代之中。不忘学科初心,接续学术传统,弘扬五四精神,是新一代北大人致敬前贤、报效国家的最好方式。

孙庆伟致辞

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指出,新文化运动以北京大学为重镇,既是一场激烈的思想运动,也是一场面向整个社会的文化启蒙运动,推进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本次展览的主题是“新文化的曙光——五四时期北大学人群像”。“学人”是大学之根本,一百多年来,正是通过一代代优秀学人的努力奋斗,才有了新文化的灿烂星空,才将中国文化引向了一条自主自信、健康向上的道路。百年以来,学人的努力功不可没,而五四中的北大学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亲历者,也是中华文化转型的见证者,更是北京大学的骄傲和光荣。文研院举办的“新文化的曙光”展览与鲁迅博物馆(即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新时代的先声”展览可谓异曲同工——前者以光明开启智慧,后者以呐喊惊醒噩梦——两种物质形态表现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黄乔生致辞

鲁迅曾提问“从来如此,便对吗”,胡适曾言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学生代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郑鑫认为,五四之所以如此迷人,正是因为它给所有的“理所当然”打上了问号。五四给了青年学子一双新的眼睛,给予了他们改变世界的勇气和热情,也让新文化的曙光最终发扬光大成为潮流,而文化启蒙带来的反思则导向了创造力的迸发。经过五四的洗礼,这些学人也确立了自己的志向,成为了中国新时期“再造文明”的中坚力量。而当今,五四已过百年,我辈青年仍需谨记以史为鉴、以史为师,发扬五四精神,让五四永不褪色,让北大永远年轻。

展览现场

开幕式结束后,主办方引导到来嘉宾和观众至展厅参观展览。展览分为三个单元:“文化之激荡”“风气之转移”“精神之回想”,全面展现了新文化的曙光以北大为中心,经由五四运动轰动整个社会,进而影响到一个时代的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北大在新文化思潮中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一系列历史材料。五四时期的北大学人用知识和智慧回馈国家,为现代中国的民族革命和文明复兴照亮了前路。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