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莉莉:我与北大信管60年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年,每个北大人都有一段关于北大的记忆,都有自己的北大故事。北大新闻网特联合医学部党委宣传部、深圳研究生院、国际合作部、校友工作办公室、离退休工作部等开设《70年·我的北大故事》专栏。

专栏通过报道70位普通北大人,分享他们印象深刻的、与北大有关的故事,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记录和反映北大的精神传统、师长风采、校园文化、精神风貌,和读者一起在尘封的记忆里,感触一个更具体更生动的北京大学,进而感受时代的变迁。

需要说明的是,北大有数十万师生校友,我们仅从中选取了70人进行采访。由于时间有限、认知有限,在人物选取上难免有一孔之见,希望读者诸君指正。

新闻网正陆续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个人简介:郑莉莉,1936年7月生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1955年9月至1959年7月,赴苏联国立莫斯科图书馆学院图书馆学系学习。1959年10月在北京大学任教。1999年底退休,教学工作延续至2003年。退休后与校内外同志合作,继续进行科研活动。2012年被评为“北京大学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在北京大学新太阳学生中心的门前竖着一块石碑,上面铭刻着毛泽东主席那句著名的对年轻人的嘱托:“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从新太阳往南数十步,隔着一条五四路,坐落着北大信息管理系的办公楼。曾在系里工作多年的郑莉莉老师,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对1957年发生在莫斯科大学礼堂里的这一幕记忆犹新,领袖的教诲仿佛还在耳畔。

“这是国家的期盼、党和人民的重托。这是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座右铭,鼓舞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心怀着这样的感念,1959年,郑莉莉完成了在苏联国立莫斯科图书馆学院为期四年的学习,回到了祖国。

在教育部的分配下,郑莉莉欣喜地踏入了北大校园,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北大图书馆学系(现信息管理系前身)的建设中来。这份缘分一经结下,便绵延不断,到今天已整六十载。

1947年,从美国归国的著名学者王重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设立图书馆学专科,解放后独立建制,成立图书馆学系,后来又改名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系。50年代,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许多学科整装待发,图书情报机构数量激增,国家对图书情报人才的需求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郑莉莉的加入,为图书馆学系的团队补充了急需的新鲜血液。

1988年,郑莉莉作为访问学者再次去苏联进修

郑莉莉对当时系里的老师们印象深刻。在这个团队里,有为建系不懈奋斗的目录学专家王重民,有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刘国钧,有关爱学生献出平生积蓄设立奖学金的关懿娴。年轻的郑莉莉,跟随着这些老前辈专家学者的脚步,几十年坚守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兢兢业业,治学严谨求实,为培养国家的图书情报和信息管理人才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才能。

当时,郑莉莉和系里的教师们工作十分繁忙,不仅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还有很多社会工作。由于当时国家对图书情报专业人员的需求巨大,除了在本系进行教学以外,他们还要到全国各地的函授站讲课;此外,还会经常应邀到各部委各地举办的培训班授课,帮助有关单位提高图书情报干部的业务水平。

为了教学需要,在缺乏国内外资料的条件下,编写全新的教材,成了摆在郑莉莉和同事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之一。他们认真研究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图书情报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在前人未曾探索的全新领域中发现课题,写出一篇篇对社会有影响力、对图书情报实践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科研论文。肩负重任,顶着种种压力,白天忙于上课,晚上挑灯夜战,大家习惯了没有节假日和周末的工作方式,度过了无数个艰辛的日子。

经过不懈的努力,一批20世纪优秀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材诞生了,各种高质量的专著、译著和文集也先后问世,北大图书情报教育面目一新,生机勃勃。

“文革”后,长期停滞不前的教学科研活动逐步在高校恢复。1977年“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成了教育部门拨乱反正的突破口。郑莉莉参加了第一次高考的考试和招生的全过程工作。

要在“十年浩劫”的烂摊子上重新开展招生工作,实属不易,“一切都要重新安排”。为了准备高考考场,郑莉莉和同事们要带领维修师傅挨个教室巡查,修复照明的灯具,配备完整的门窗和桌椅,修复录音设备等等,最终赶在考试前夕打开了封闭十年的考场大门。

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那一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数量有570多万。其中除了应届的高中毕业生,还有来自工厂、农村的知青,复原军人和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人才。郑莉莉甚至还见到了中学老师和学生一起报考的场面。

参加完监考后,郑莉莉开始了图书馆学系的提档录取工作。当时,北京市招生办公室会把符合分数和相关要求的学生档案送到北大,各院系的招生负责老师再分别进行档案的审查筛选。郑莉莉作为图书馆学系的招生老师,要从厚厚一摞报考的学生档案中选出最优秀的30份。当时的郑莉莉,抱着不错过任何一个人才的念头,慎之又慎,遇到更适合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尽量把档案推荐给相关的院系。通过参加恢复高考后的招生工作,郑莉莉看到了“国家腾飞的希望”。40多年过去了,北大的图书情报教育事业焕然一新、突飞猛进,一批又一批经过高考制度改革和严格选拔的学生们也在学界、政界中功成名就、卓有建树。

郑莉莉与学院门前标语牌合影

郑莉莉伴随北大信管系成长60载,北大图书情报教育事业的发展让她印象深刻。郑莉莉清楚地记得50年代时,我国图书情报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都“一边倒”地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到了1988年,她作为访问学者再次去苏联进修时,列宁格勒文化大学的校方领导对她说:“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中国走在了前头,你们已经超过我们了!我们国家必须很好地向中国学习!”巨大的变化让郑莉莉“激动、振奋”!

现如今,尽管已经退休多年,郑莉莉仍然关注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仍然关注着北大信息管理系的建设和成长。面对国内各类型图书馆发展蒸蒸日上,甚至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等专门图书馆的发展也生机勃勃的局面,郑莉莉对北大信息管理系的教育教学也充满了信心:“我们也能实现世界一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