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C首日 | 大赛风采初探

2018年4月15日,参加ICPC的队伍陆续抵达北京金隅喜来登大酒店报到注册。而在离酒店不远处的中奥马可孛罗大酒店,负责此次比赛的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正在为19日的正式比赛进行紧张的筹备。这次大赛的主办方是北京大学,北大的记者们在第一时间来到以上两所酒店,一探大赛风采。

 

 报到现场

    放松vs紧张

“美丽,便利,现代化,想去好好探索……”这些是选手们对于此次ICPC世界总决赛主办城市北京的初印象。来自世界各国的队伍虽然经过长途的奔波,却难掩来到北京的兴奋与喜悦。一位来自巴西的选手激动地表示:“我已经参观过北京的一些景点了,希望在之后的几天能见到更多不同的风景,特别期待组委会安排的爬长城活动。”然而,对于大部分外国选手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北京,也是第一次来到中国,还有很多未知和惊喜等着他们去探索和发现。

参赛选手

    或许正是这份期待与好奇缓解了选手们对于比赛的紧张感,即使他们面对的是来自各国的高手,他们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心态,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训练和准备。在这几天的训练中,大部分选手还是以保持手感、保持状态为主,争取在紧张和放松中找到平衡点,迎接即将到来的决赛。

 
选手开心地在展板前合影

赛场下的天才

作为一项高手云集的国际性赛事,真实情况并不像选手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现的那样轻松。场下,选手们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汗水去训练和讨论。来自中佛罗里达大学的选手们每周都会进行两次长达5小时的模仿赛训练,他们还会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额外的训练。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一周的训练时间要达到20小时以上。而这对于各国选手们都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选手们会在暑期进行一个月的高强度训练。平时练习加上本身课业的负担,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然而,更多选手还是把参加ICPC大赛当成一个“甜蜜的负担”,享受着它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参加这个比赛不仅可以锻炼思维,巩固算法知识,对未来工作也有一定帮助,更何况这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以后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紧张训练

不仅仅是成就和满足,在准备比赛的点点滴滴中,选手们也在团队中找到了归属感。很多队伍的组建一开始都是出于机缘巧合,但是在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良好的默契和友谊,五花八门、各种有趣的队名就是最好的体现。

实际上,很多选手们在很久以前就与ICPC结下了不解之缘。大部分选手在高中时期就展现了浓厚兴趣、参加过一些信息竞赛。进入大学后,他们依然坚持着对这个学科的热爱,参加ICPC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正是因为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追求的并不仅仅是比赛名次,更多的是与高手们切磋的过程与自身的成长。正如中佛罗里达大学的队员们说的——“No matter how bad you are going,never slow down”——不管在训练和比赛中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坚持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永不停歇地探索、前进。

默默付出的耕耘者

看到选手们在赛场上的光辉时刻,我们也不能忘记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这样一场盛大的国际性赛事,自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物质资源进行筹办。即使是看似简单的注册过程,也有近百名工作人员忙碌地进行着引导、拍照、分发用品等工作。

 
志愿者分发用品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各区域的总负责人也需要掌控大局、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召集志愿者、搭建场地、协调时间、寻找赞助商、协调资金……每一项繁琐而困难的工作都需要总负责人的统筹和规划。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应对队员和比赛中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其中,负责北美地区的Tom认为协调同一时间在不同场地同步进行的比赛最具有挑战性。因为不管哪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都会耽误比赛进程,这对于负责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压力。

 
工作人员
    选手、教练、工作人员、志愿者、负责人……他们作为大赛参与者,都是ICPC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他们的坚持与付出赋予了这项赛事超乎比赛本身的人文价值和意义。短短的几天行程,他们不仅将收获各自的名次,更重要的是收获一份独特的经历、思维的碰撞和成长的喜悦。而这正是北京大学作为本次ICPC世界总决赛的承办方想要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带给所有参赛选手的体验。让我们拭目以待。

专题链接:ACM总决赛

策划、采访:王佳音、周思睿、张蕴灵、高立人、王泽钧

撰稿:王佳音、周思睿

摄影:曹倩倩

专题链接:ACM总决赛

编辑:麦洛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