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之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访第42届ACM大赛北大队队员丁力煌

编者按:2018年4月19日,被誉为“计算机程序设计领域奥林匹克”的第42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在北大圆满落幕。共有140支队伍参加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北大代表队获金牌全球第三的骄人成绩,位居亚洲第一。北大代表队的3位队员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16级本科生吉如一、17级本科生洪华敦和数学科学学院17级本科生丁力煌,教练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特聘研究员罗国杰。新闻网特开辟《金牌之路》专栏,通过专访3位队员和教练,专访该赛事承办方,展现北大人在ACM-ICPC的总决赛舞台上团结协作、创新拼搏的风采,也带来第42届ACM-ICPC总决赛台前幕后的故事。

“写程序比别的活动有趣多了。”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17级本科生丁力煌与程序设计结缘于初中,“看别人玩游戏总是有不满意的地方,自己写的话,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

从初中开始,近七年的时间里,丁力煌一直坚持学习程序设计。他是通过数学竞赛保送到北京大学的,可就是在准备数学竞赛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程序设计的学习。

对丁力煌而言,写出一段好的代码,就像写出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选拔赛 2014年的题目“随机数”一样,是一件非常开心自豪的事情。

参加数学竞赛的经历与他程序设计的学习相辅相成,学习程序设计使丁力煌拥有了较快的计算速度,针对数学竞赛进行的练习则培养了他清晰的逻辑和开阔的思维。

作为队伍中唯一一名来自数学学院的学生,丁力煌是“智慧头脑”的担当,负责解题的前两个步骤:读题和想题。他说:“我代码能力不如其他队员。”他要做的,是在题目给定情境下,去设计一系列算法来解决问题。在另两位队友解答一道题目时,他需要提前去思考下一道题的算法,这是他们在战术上的分工。“你要看视频直播的话就会发现,他们俩一直在写写写,我在边上一直低着头想,自己干,除了提交的时候看一眼过不过,基本上都是他们写完一题,我告诉他们我对下一题的思考。”

 
丁力煌

这是丁力煌第一次参加ACM大赛,“以前看到都是‘大佬’们参加,轮到我自己时也会很兴奋吧,有机会和‘大佬’们一起参赛了。” 丁力煌眼中满是自豪。

“比赛的前段团队状态都不太好,幸好赛程一半的时候调整过来了。”团队不仅克服初期的不利状态,冷静扳回局面,还在最后紧要关头提交了令人瞩目的第G题,并最终破解8题,获第42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牌第三。谈及此,丁力煌谦虚地说:“成绩好还得感谢对手‘帮忙’,很多强队没发挥好。”

“如果说团队有什么需要提升的地方,那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沟通能力。”丁力煌说,“我给他们讲算法时就不太容易讲懂,花费的时间比其他强队要长不少,给他们调试时也需要比较多的时间。”

除了数学学院的课程之外,丁力煌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训练上,他常常和吉如一、洪华敦聚在一起训练,一起破解难题,一起在网上做模拟比赛练习,私底下他们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接受采访时丁力煌正在准备期中考试,但是他看起来毫无匆忙与疲惫之色,反而神采奕奕。原因嘛,应该就是他一直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吧。(文/新闻网学生记者 郑雨珂)

相关报道:北京大学获第42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金牌第三

专题链接:ACM总决赛

专题网站

编辑:麦洛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