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之路】团队配合很重要——访第42届ACM大赛北大队队员洪华敦

编者按:2018年4月19日,被誉为“计算机程序设计领域奥林匹克”的第42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在北大圆满落幕。共有140支队伍参加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北大代表队获金牌全球第三的骄人成绩,位居亚洲第一。北大代表队的3位队员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16级本科生吉如一、17级本科生洪华敦和数学科学学院17级本科生丁力煌,教练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特聘研究员罗国杰。新闻网特开辟《金牌之路》专栏,通过专访3位队员和教练,专访该赛事承办方,展现北大人在ACM-ICPC的总决赛舞台上团结协作、创新拼搏的风采,也带来第42届ACM-ICPC总决赛台前幕后的故事。

“刺激!很刺激!哈哈,感觉挺好的,就是对心脏不好。太刺激!” 提及4月19日参加第42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的历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7级本科生洪华敦难掩兴奋的心情。

五个小时不间断的赛程里,洪华敦和小伙伴们经历了“前期雪崩,就是打得很‘菜’;中期突然领榜,居然到了第一名;后期再雪崩,然后最后半分钟又突然翻上来,就跟过山车一样”。这五个小时不仅仅是选手们智力和体力的较量,更是对参赛者们心理素质的考验。

金牌第三!比赛结束,成绩公布时,洪华敦他们竟有些惊恐未定,“毕竟太刺激了,就在半分钟翻盘成功了,出来后被围住了,还有点反应不过来。”洪华敦已经忘了比赛结束时出来说了什么话,开玩笑说,还真有点明星出机场粉丝围追的感觉!“好比是一个期末考试考了五个小时,还那么刺激,需要很好的体力才行。”

洪华敦接触程序设计大赛是从初中时期开始的。虽然他并不知道竞赛对自己以后的影响,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父母老师们的支持,从高中开始,洪华敦就走上了竞赛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他高一就凭借竞赛保送到了北京大学。洪华敦说:“从高中就开始比较认真地学习程序设计,准备竞赛这件事。”这些因素也影响到他后来的专业选择。

与高中相同的是,一天天艰苦的训练和一次次激烈的比赛;不同的是,“高中都是一个人在打比赛,就是个人赛,大学团队赛较多,需要更加注重团队配合”。

 
洪华敦

洪华敦所在的队伍还有另外一名丁力煌同学,以及他们的队长吉如一同学。谈及团队配合,洪华敦讲:“我们三个人,有自己独特的配合,比如丁力煌是数院的,他就发挥特长去解题目,我和吉如一去写代码,因为比赛也是三个人一台电脑合作完成题目。”谈到吉如一,洪华敦说:“队长经验丰富,就会负责一些比较麻烦的题目”。他们还给团队取了个响亮的名字“check it out ”。

他们三人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特聘研究员罗国杰教练的带领下完成了整个训练过程,罗国杰给予了他们训练策略的指导以及各方面的支持。

洪华敦认为,成绩的取得,与学校和信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相对自由的课程体系,学院各方面的支持等,这些都使得他们能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学习进步。比如,经费支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以及去俄罗斯参加训练,使得他们有机会得以与前冠军队交流切磋。

“希望之后想参加这个项目的同学,好好锻炼身体,因为在长达五个小时紧张刺激的比赛中,体力很重要。”洪华敦半开玩笑地讲,“比如今年的某个国家的队伍,他们前期很顺利,但是后期就乏力了,估计跟后期体力不支有关。”

采访快结束时,洪华敦说:“如果非要说获奖感言的话,感谢母校的培养和学院的大力支持,祝母校120周年生日快乐!”看得出来,洪华敦很开心地享受胜利的喜悦。

谈到未来的打算的时候,这位大一的同学显得如算法程序般逻辑清晰而又理性。他觉得,未来还充满着不确定性,“先读书,才大一,不敢妄下结论”。(文/新闻网学生记者 支玉如)

相关报道:北京大学获第42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金牌第三

专题链接:ACM总决赛

专题网站

编辑:白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