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11)】政治分论坛综述之一:协商民主--民主的话语与语境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是通向社会和谐与文明繁荣的基本条件。但是,每一个国家的民主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包容不同形式的民主,其实就是包容不同的文明。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协商民主都被认为是民主在现当代的最新发展,也是政治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迅速变革,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就不同类型的协商民主进行探讨和交流,实际上也是不同政治文明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11月4日下午,2011年北京论坛政治分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百人厅举行,来自中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学者就“协商民主:民主的话语与语境”主题分别发表演讲并进行深入讨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景鹏教授开篇即谈到“民主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百年来一直追求的美好理想,这种追求的动力来源于中国希望摆脱专制制度的要求”。李景鹏教授从优势和缺陷两方面理性分析民主制度。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乔纳森•霍斯拉格教授指出协商民主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与中国经济发展、内部稳定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等方面息息相关,因此中国需要在改革过程中加强协商民主建设。随后他从包容性,实现政府与不同利益集团合作,规范化建设,完善法律法制和民主监督、建立服务型政府以及选择性竞争等四个方面分析中国民主化未来发展趋势,逐步推进社会转型,进行体制改革,使协商民主真正在中国运作起来。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王浦劬教授从治理民主和协商民主两个范畴来讨论民主。王教授首先介绍了治理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基本属性,并从民主治理的过程意义、彼此印证等方面找到二者的契合性;同时在主体对象、层面意义和目的等方面二者又存在差异性和互补性。而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曹景钧教授则主要从精英主义和法团主义来阐释协商民主实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他指出,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协商政治制度要从利益代表、人数配额、功能组别的增加等方面加以巩固和充实。在国家主导下,协调各个阶层利益,将冲突、矛盾等加以制度化,在制度框架内进行合法、理性和非暴力的协调。

韩国成均馆大学Mah In Sub教授结合东亚与拉美的经济发展与民主化的经验性分析,通过图表和数据模型量性分析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他指出以现代比较政治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发展和民主的上升和下降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不同学者研究的经典和核心话题。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吴国光教授主张通过设置公共议事规则,利用中国现有的政治资源、优化民主质量使协商成为可能。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陈庆云教授则从方法论的视角研究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陈教授从“非此即彼”与“亦此亦彼”相统一的方法论出发,提出选举民主更体现“非此即彼”性,更强调结果性,更突出个体性,更要求独立性;协商民主更体现“亦此亦彼”性,更强调过程性,更突出集体性,更要求互动性,它们之间互为补充与融合。他指出选举民主是实现民主政治进步的前提。

吉林大学周光辉教授指出实现决策民主化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选择,是推进中国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他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着社会多元化、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和腐败蔓延等三大挑战,而民主化是应对挑战的唯一选择。同时他还指出决策的民主化改革可以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形成合力,克服存在的改革阻力。

对于中国政治发展模式,韩国西江大学全圣兴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Lance L. P. Gore教授则分别从民生主义和竞争式、协商式与咨议式民主两个不同的侧重点来阐述。全圣兴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而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一些改善措施,逐渐重视三农问题、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幸福指数提高问题。Lance L. P. Gore教授分别比较竞争式、协商式与咨议式民主的优缺点总结出中国民主发展的两难困境。

编辑:拉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