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11)】艺术分论坛特写:叶朗——芳香弥漫的诗意生活

“这部电视片的缺点是只能看、听,闻不到香味儿。”《弥漫》放完,叶朗走上讲席说道。台下一片笑声。

11月4日下午,艺术分论坛第一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叶朗第一个发言。他的题目是“香的审美——从《弥漫》谈文化的传统与艺术的创新”,首先播放了一段参加今年艺术界奥林匹克”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中国作品《弥漫》的电视片。

表现花、茶、香、酒、药五种中国味道的5件作品一一展现。艺术家运用弥漫的香味,结合烟雾、风铃等视觉、听觉、触觉手段,表达中国传统哲学里“宇宙万物是气的聚散”的主张。

“本次双年展的主题是ILLUMI nation,即‘启蒙+国家’。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策展人彭锋认为,用味的弥漫来对应光的启迪,能够更好地说明今天错综复杂的国家间关系与中国文化的特征。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应答。”

作为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叶朗十分支持本次策展。远在威尼斯的展览还未落幕,在今年北京论坛上,他向世界各地的同行们阐释中国人对“香”的审美。

他认为《弥漫》在文化传统、美学传统和现代创新的关系方面给予我们启迪。中国的文化传统、美学传统中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二是“中国人对嗅觉、味觉的美感的重视”,尤其是嗅觉的审美,也就是“香”的审美。

2010年8月,世界美学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叶朗在会上强调中国文化的诗意特质,“中国老百姓善于在平淡的生活里过出美的味道,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在他看来,“香”的审美同样与中国人的诗意生活,与中国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传统相联系。“我们从中国古代看到,中国人很重视嗅觉、味觉的美感,并且围绕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美感,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从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叶朗一字一句地念着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抑扬顿挫。“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暗香浮动月黄昏”“、”宝马雕车香满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诗句,被叶朗用来表现中国人对酒香、茶香、花香、焚香等的喜爱与享受。

“那是一个芳香的时代,空气中总是飘荡着一丝丝若有若无让人心醉神迷的香气。”他念着赵柏田的《岩中花树》里的描述,怀想宋代的焚香风尚。每碰到“香”字,总是拉得格外长,语调平和舒缓。

叶朗认为,近几年国际美学界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热门话题,中国文化早已由此传统,这次发言,他选择中国人对“香”的审美予以应答。

“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在人们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代风尚下,在人们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感到困惑的状况下,发现这个传统,照亮这个传统,复活这个传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摄影:易婧

编辑:素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