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维主讲才斋讲堂第104讲:我国社会关系里的公正观

10月15日晚7点整,才斋讲堂第104讲在二教107教室开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教授以“我国社会关系里的公正观”为题,从“社会公正观所在的知识体系”“社会公正观的演化”“当今社会关系里的公正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阐释。研究生院副院长、历史学系副主任高岱主持讲座。

潘维首先解释了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这三个概念,以此对社会公正观所在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他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具有地域性和时效性的主观判断,所以在不同国家会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而社会价值观作为社会关系的道德判断,也同样存在地域性和时效性。社会核心价值观指的是社会各界共同信奉的重要价值观,潘维认为,这个“核心”指的是贫富尊卑关系,也就是说,社会核心价值观便是对贫富尊卑关系的道德判断,在中国人看来,这个判断标准便是公正。

 
潘维讲课中
 
    社会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价值观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其必须具备表达简洁、具有本国特色、官民一体、国际认可等特点。表达简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用一个词或几个词以便于记忆,更重要的是体现社会价值的统一,起到凝聚社会贫富尊卑的作用;具有本国特色则是一个国家主流价值观的生命力体现;官民一体则能够凝聚全社会认同;而国际认可更是一个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被国际反对的价值观在本国也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比如法西斯主义不仅在国际上遭受反对,在国内也很难立足。“公正”是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因此可以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中的核心概念。那么社会公正观对于国家治理有怎样的意义呢?潘维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为四点,即以暴力为依靠来治理国家、代表强势集团的利益、领导人承担起平衡利益的责任、让某种关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成为主流。因此,社会公正观可以对国家兴衰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公正观的演化”部分,潘维对比了欧洲、美国与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他指出,欧洲的主流价值观在于平等,即相对人数较多的阶级掌握政权,社会发展趋向社会主义。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与欧洲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二战和战后改革具有深刻的联系。美国的价值观则是自由,尤其是资本的自由,这种观念的形成同样与美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具有一定关联性。相比于欧洲的平等和美国的自由,中国则认可社会公正。中国自古以来存在着独立自主、相对平等的小农家庭,小农家庭的聚集构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自然社区,而自然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则形成了国家,即“家国同构”。中国的道德观来自于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而非法律或宗教。所以中国社会的组成更具有“大家庭”的特征。大家庭中,上下级间以忠孝为纽带,同级间以悌信为联系,而维持这种稳定关系的便是社会公正。

 
讲座现场

最后,潘维又讨论了当今社会关系里的公正问题。他认为公正问题主要集中在市场机制、社会关系两个方面。市场机制问题的核心便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他认为政府管理市场的价值核心应该是服务人民与维护人民利益——“养小送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公正。潘维还结合医疗改革的具体实例分析了这一问题。在社会体系中,潘维提倡加强和完善人民自治以减少社会矛盾:人民自治不仅在减少政府开支、监督政府腐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与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大家庭观念相吻合,对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和发扬社会公正观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结束后,高岱作总结,他用“古今中外、上下万年、纵横万里”来赞扬潘维教授精彩又新颖的讲座。到场的学生纷纷阐述各自的体会和观点,与潘维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文/新闻网记者 魏晗博)

编辑:白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