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光主讲才斋讲堂第127讲:读书、藏书与社会进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天下读书人都喜欢买书、喜欢读书、喜欢藏书、喜欢惜书。读书及人们的藏书行为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16年11月10日晚,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做客才斋讲堂,作了题为“读书、藏书与社会进步”的主题讲座。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天兵主持并全程参加了讲座。

王余光教授作讲座

王余光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北大信息管理系的历史。1947年,北大校长胡适主政北大,学校设立了图书馆学系,王重民先生为第一任系主任,这是今天北大信息管理系的前身,迄今近70年的历史。图书馆学系主要研究图书馆的管理以及图书馆里重要的典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批研究书、读书的学者。

接着,王余光教授向大家阐释了他眼中读书的意义和书的价值。中国人重视读书,从孔夫子就开始讲读书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每个时期人们都能意识到读书的意义。首先,书籍是知识的宝库,古今中外的读书人在这方面都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第二、书籍有助于甚至影响着国家的治理。第三、在中国科举时代,经书,特别是四书五经,以及朱熹的注解,一直是科举最重要的教科书,成为读书人踏入官场的阶梯。千余年间,读书人无不深受其影响。第四、读书是修养的修炼,可以完善自我道德、确立价值观念,休养身心、精神安宁,让人们远离庸俗、野蛮与愚蠢,所谓知书达理、美教化、移风俗。第五、读书让人美丽。《省心宝训》说:“不知书者,形状猥,语言鄙,面目可憎,不可近也。知书者,秀聚眉峰,俊生口角,神清度雅,真可亲也。”

随后,王余光教授围绕藏书与藏书家,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心得。从藏书家来看,虽然时代变迁,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当今社会依然而且十分需要藏书家。他认为,当今随着出版业的发达,藏书在千种以上且具个性特征者,方可称为藏书家。随后,王余光教授介绍了藏书家的六种分类以及藏书家与图书馆家的异同。

王余光教授以国际视野和历史视角,讲述了藏书之难与藏书崇拜。从阿拉伯世界到西欧来看,公共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早。而中国古代藏书以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寺庙藏书为主体,但这些藏书几乎都不对公众开放。到20世纪初,中国才开始建立公共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建立之前,读书则依赖于私人藏书。而私人藏书之难,是今日读书人难以想象的。书在中国读书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众人崇拜的对象。这种崇拜,不仅仅是对书,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对文明生活的崇尚。

最后,王余光教授结合藏书与人才,阐述了藏书、读书对社会的促进作用。纵观历史,各省文学家、进士、杰出人才、《四库全书》作者辈出的省份,也大都是历代藏书家辈出的地方。可见,藏书是社会进步、知识分子学习的基础。王余光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藏书与读书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当然,人们的生活还有很多其他内容,但藏书与读书是优雅生活的一部分,让人远离蒙昧与野蛮而走向文明。《隋书经籍志序》说,经籍可以正纪纲、弘道德,亦可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又说,读书可让人恭俭庄敬、洁净精微、温柔敦厚、疏通知远。历代藏书家对这一点是有深切认知的,这也是藏书精神的源泉。诚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藏书家,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爱书之心,并从读书中获得乐趣,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变得优雅而文明。

讲座现场

王余光教授结合历史视角、国际视野,向大家介绍了读书、藏书的历史,并总结了读书、藏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问环节,到场同学围绕捐赠书籍、电子书阅读习惯等话题与王余光教授充分交流,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学术简历 :

王余光,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主要个人著作包括:《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文献史》(第一卷)《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初探》《名著的阅读》《读书随记》《文献学与文献学家》《阅读,与经典同行》。主编《影响中国历史的三本书》《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等。

专题链接:才斋讲堂

摄影:高雷

编辑:山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