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主讲才斋讲堂第124讲:未来的维度

世纪之交的技术革命以来,电影界出现了很多描述未来世界的影视作品,文化与社会议题的未来维度更是值得关注的领域。数码转型将电影、今日社会与文化,或许也是将全人类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临界点上,未来的维度、文化的位置必须再度于全新的坐标中予以设定。2016年10月20日晚,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教授做客才斋讲堂,作了题为“未来的维度:数码、电影与文化选择”的讲座。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天兵主持并全程参加了讲座。

戴锦华主讲才斋讲堂第124讲:未来的维度

“我从来不讨论未来,因为来得太快了。”戴锦华教授用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命题引出了本次讲座。她从前段时间持续火热的电影《小时代》开始谈起,小时代系列电影拜金、白日梦式的设定为什么会被大家广为接受?戴锦华教授认为这反映出大家都接受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就是小时代、小确幸、小发展,但实际上,我们依旧生活于一个大时代,并且接踵而来的同样是一个大时代。这种文明临界点的产生,其中的一个维度是生命科学发展,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代表人类破解了基因链,参与到了生命的创造过程,更问鼎了死亡领域。另一个维度是数码转型,数字通讯的发达改变了人类交流的方式,更是在重塑人类社会。近一百年,这种快速的、根本的转型主要受大资本的控制和指引,但这种逻辑与社会的逻辑有很多出入,技术能否带来公平和平等存在着很大疑惑,这也是现代文明的第一次玻璃穹顶。

 
讲座现场

接着,戴锦华教授从环境生态角度继续与大家分享,地球人口超载、环境恶化、气候恶化的现实现象导致了末日电影题材的涌现。《雪国列车》《星际穿越》《末日情缘》等等电影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现状的反思。“从现在开始,节制生命”是非常重要的,但戴锦华教授同样认为这种改变必须从社会的整体意义上发生。

最后,戴锦华教授回归电影本身,向大家讲述电影行业的发展与变化。数码转型完成了电影的介质改变,2011年奥斯卡颁奖礼,柯达公司彻底退出了电影行业,标志着数码完全替代了胶卷介质,改变了电影行业的业态。这种改变同时抹除了电影记录历史的一系列功能。戴锦华教授接着提出了引人反省的问题“Is film dying?(电影正在消逝?)”VR技术对电影的侵蚀,虚拟影院代替现实电影影院,同样会把之前电影行业的基础规则和标准打破。戴锦华教授怀着对电影本身和影院的深沉热爱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和遗憾。同时,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加强,戴锦华教授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就是一个大时代。我们要讲述中国的故事,更要由我们来讲述世界的故事。戴锦华教授鼓励大家共同努力,去拥有未来。

提问环节,到场同学结合老师的讲解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与戴锦华教授充分交流,碰撞思想。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学术简历

戴锦华,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开设了“影片精读”“中国电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性别与书写”等数十门课程。曾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著名大学讲学和访问。出版专著10余部。专著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和韩文出版。代表作有《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戴锦华教授一直以犀利的学术观点和积极的影评实践著名,她是电影艺术的忠实守护者,是女性主义的倡导者,是大众文化的研究者,多重的身份和复杂的研究使她架构了一套独特又深刻的观察电影的理论体系。

专题链接:才斋讲堂

编辑:安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