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侃主讲才斋讲堂第135讲: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发展

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与当代社会正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文化遗产映照着我们要把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带进未来。2017年3月30日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杭侃教授做客“才斋讲堂”,从什么是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等方面对讲座主题“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发展”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阐释。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天兵主持并全程参加了讲座。

 
杭侃主讲才斋讲堂第135讲: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发展

讲座开始,杭侃以近期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宝藏展和ISIS对叙利亚地区文化遗产的损毁为切入点,向同学们介绍了什么是文化遗产。他讲道,“遗产”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指留给后代的财产。英文中heritage一词源于拉丁语,指“父亲留下的财产”,而遗产保护领域开始使用“遗产”一词,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杭侃分别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以及水下遗产的基本情况。

 
讲座现场

接着,杭侃向同学们解释了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正如英国登山家George Mallory在回答《纽约时报》“为什么要攀登珠峰”这个问题时所说的,“因为山就在那里”,文化遗产有其“无用之用”。但是同时,文化遗产也有其有用之用。爱德华•希尔斯在《论传统》中说:“过去是伟大的,过去性甚至产生了伟大性。过去的这一属性使过去的事物值得保存。”“那些对传统视而不见的人,实际上正生活在传统的掌心之中。”杭侃引用了王小波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文中提到的“古迹可以使他感到自己不是属于一代人,而是属于一族人,从亘古到如今”,来解释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提倡的,在今天,保护文化遗产可以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但我们必须注意到,文化遗产目前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威胁,保护文化遗产已经刻不容缓。

最后,杭侃从民众的工艺、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文化遗产与当代创新的融合等方面来探讨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的发展。他向在座师生介绍了考古文博学院主办的“源流运动”活动中将考古、艺术与设计融合的思想,并分享了他对国内外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考古所见的真实也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美学当中。讲座的最后,杭侃引用诗人北岛的“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结束了本次讲座。

 
提问环节

讲座结束后,杭侃与现场的同学们就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有哪些方面有待完善、非专业人士如何欣赏博物馆的展览、如何评价《盗墓笔记》的大热对考古发掘或者文物保护行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简介:

杭侃教授,获得郑州大学学士学位,北京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师从宿白先生学习唐宋考古,先后供职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考古、佛教考古、博物馆学。先后发表《宋元时期的地方城址》《清明上河图再研究》《河北定县两塔基出土净瓶的几个问题》《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云冈五窟最初的布局》等论文四十余篇,出版有《永远的三峡》《东京梦清明上河图》。参与和组织了二十多个大型展览及图录的编写工作。

专题链接:才斋讲堂

编辑:白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