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灿飞主讲才斋讲堂第137讲:地理学如何观察经济活动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地理环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背景和基础。2017年4月13日晚,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贺灿飞做客“才斋讲堂”,以“地理学如何观察经济活动”为题,向同学们剖析了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地方、区域与网络等术语体系,建构了地理学“点—线—面—网络”的空间思维,并展现了地理学多层次、多维度、多尺度经济观察的空间视角。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天兵主持并参加了讲座。

贺灿飞主讲才斋讲堂第137讲:地理学如何观察经济活动

讲座开始,贺灿飞向同学们介绍了什么是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地理学是描述并解释地球表层现象的空间差异、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过程的科学,而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性及其动态变化。然后,贺灿飞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资源禀赋、人口分布、世界各国主要产业类型和体量、政策制度五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案例,向同学们具体阐释了经济活动空间不均衡这一经济常态现象。

同学们认真听讲中

接着,贺灿飞深入地阐释了经济地理学中区位、地方、区域与网络等术语体系,向同学们介绍了地理学“点—线—面—网络”的空间思维。贺灿飞讲道,区位表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位置,不仅是不同成本的空间均衡点,更是不同市场的均衡。分析区位可以理解特定经济活动出现在某个地理单元的原因及其因素。地方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的空间单元,用不同尺度来看待地方,地方会体现出不同的经济空间结构。而区域是具有一定范围的空间单元,其内部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对一致的特性。贺灿飞接着强调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中的区域结构和区域分工,进而分析了区际联系中的区域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他也介绍说,在空间差异与空间联系并重的情况下,全球、区域、地方网络成为经济地理学表达空间的重要思维方式。

最后,贺灿飞总结了如何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他说,经济地理学是探索地理学多尺度下的“经济—空间”的关系,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首先得有“点—线—面—立体网络”的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思维,以建构起对经济空间的抽象理解。同时,贺灿飞也解释说,经济地理学中每一个“点—线—面—立体网络”都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相互复合的产物,所以应该从多层次、多维度、多尺度的空间视角来理解经济活动。

提问环节

讲座结束后,贺灿飞和同学们就造成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分析比较福州和厦门的城市特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主讲人介绍:

贺灿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1年毕业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理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副主编,Wiley-AAG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产业地理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理卷》工业地理主编,《中国地理卷》中国经济地理副主编,Growth and Change、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Area Development and Policy、《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等杂志编委。

贺灿飞教授曾担任美国孟菲斯大学助理教授、UCLA高级访问学者、第四届全球经济地理大会组委会成员、世界银行咨询专家。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包括外商投资、产业地理以及城市与区域发展。已经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SCI/SCI/EI收录近70篇,出版著作12部。曾获第九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第六届教育部高等院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以及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等

专题链接:才斋讲堂

编辑:安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