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启敏主讲才斋讲堂第141讲:创新·融合·成长

在中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转型的过程中,建设“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2017年9月21日晚,北京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围绕“创新、融合、成长”回顾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境况,分析了未来医疗科技创新的主要趋势,并展望了青年在医疗领域将发挥的积极作用。北京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龚旗煌院士主持并全程参加了讲座。

詹启敏主讲才斋讲堂第141讲

詹启敏指出,面对我国重大疾病防控的严峻形势,全民健康已成为老百姓的基本需求也是最高需求。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已经形成,旨在关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此外,医疗科技创新为我国当务之急。据统计,我国95%临床药物及医疗技术最初专利均来自国外,对国外医疗技术的大面积依赖导致了老百姓看病贵、缺乏适合我国老百姓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等问题。为了让我国医疗健康迈向新进程,科技创新至关重要。詹启敏强调,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为迎合国家健康科技战略发展的需求,医疗手段正在逐步多样化,例如实现远程、移动医疗。这些新兴医疗手段同时也在拓展不同医疗模式,加速健康大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医学强国、健康中国”的愿景。如今,临床疾病治疗还存在诸多疑难问题,已知的疾病机理实为冰山一角,还有许多病因不明、没有编号名称的疾病有待研究。即使是针对已知疾病的诊疗,也因现代社会人类与环境相互产生的作用,治疗后的突变情况和复发率预测依然不明朗,可见医疗科技创新任重道远。詹启敏总结道:“所谓医疗科技创新,主要是在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药物这三方面寻求创新,目的是让诊断变得更清晰、准确、高效、人性化,提升人均健康寿命。”

现场学生认真聆听

在阐述完中国当前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后,詹启敏讲到了学科交叉对医学发展的推动力,“没有学科交叉,医学就没法发展,因为医学技术发展离不开学科之间的合作”。譬如分子、微生物科学研究能为精准性治疗奠定基础,促进靶向药物的发明。同样,生物治疗从人体细胞基因着手,“因人施教”,实现个体化诊疗。在医疗设备器械方面,詹启敏提及了大数据、医疗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对现代医疗的辅助。这些无一不是前沿跨学科的成果。以往的疾病数据、病历参考都是宝贵的资料,一旦输入机器,可帮助医者分析决策,达到智能医学的阶段。另外,医学机器人的应用也可有效规避医疗风险,完善微创手术技术,让患者有更好的诊疗体验。

最后,詹启敏勉励广大研究生一定要博学,多读不同学科的经典原著,以宽阔的胸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来思考待解决的医学问题。詹启敏还指出,虽然科技创新是核心竞争力,但把握好创新批判性思维的尺度也很重要。因此,年轻一代还是需要先积累经验、刻苦学习,打造通识基础,以让自己不仅拥有精湛的医术,更有沉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品德。讲座结尾处,詹启敏还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音乐方面的爱好,让在场学生们深有感触。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纷纷踊跃发言,提出了关于中国智能医学发展趋向、大众心理健康、中医的定位等方面的问题,詹启敏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同学们踊跃提问发言

专题链接:才斋讲堂

编辑:江南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