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马大会】专访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

编者按:由北京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将于201855日召开。此次大会安排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汇聚了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著名学者,是全球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一次国际级盛会。新闻中心将陆续为你展示世马大会各高校参会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风采,以下是首期推出的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教授的访谈。

世马会记者: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孙教授您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家,您可以跟我们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吗?

孙教授: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研究如何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解放的科学,简言之,就是一门研究如何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学问。

“好日子”有三个指标:一是要有足够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解决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摆脱自然界的奴役和压迫,实现经济解放,做自然的主人;二是要有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建立起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实现政治解放,做社会的主人;三是要有精神的愉悦和舒畅,摆脱自己思想的奴役和压迫,实现思想解放,做思想的主人。

在这一意义上,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为实现“三个解放”和“做三个主人”的理论,即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把人从自然界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认识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把人从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社会的主人;认识思想的本质和规律,把人从自己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自己的主人。

世马会记者: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亲缘性很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传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孙教授您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专家,您可以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谈谈您的看法吗? 

孙教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

举一个例子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而实践性也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中国哲学思考宇宙和人生的逻辑可以概括为三个环节,即知道、成道、行道。用《大学》八条目来阐释的话,知道就是格物、致知,成道就是诚意、正心、修身,行道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道才会信道,知道成道以后,才会真正地去行道。知道明道就是学习把握物质世界的规律和法则;信道成道就是把外部世界的法则和规律内化于人的心中,或者说用外部世界的法则和规律来格式化人的心灵,形成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行“道”就是把内化于心的法则和规律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再对象化出来。中国哲学思考宇宙、问辩人生所遵循的这样一种基本理路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相通之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价值理念与当代中国价值观也有相通之处。

世马会记者: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但是,文化自信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学界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您是研究中国文化发展的知名专家,希望谈谈您的看法。

孙教授: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许多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自己的意见。我反复说过,文化自信不是对中华民族在某一阶段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自信,而是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所有优秀文化的自信。

也就是说,我们讲文化自信,应该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的自信,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毫无疑问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但是它绝不是唯一内容。如果把文化自信仅仅归结为传统文化的自信,那就相当于只是和人家说“我祖上也曾阔过”,问题是“祖上阔”并不代表今天“自己阔”。

因此,讲文化自信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自信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所提供的中国方案的自信,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世马会记者:若干年前,您曾经提出建设当代中国的新国学这一口号。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新国学?如何建设当代中国的新国学?可以谈谈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吗?

孙教授:

什么是国学,学者们的理解分歧很大。我的看法是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国学,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国学。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它不是中国的国学,可是,可是随着佛学的不断中国化,佛学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后,它就进到了中国国学的范围。我们的先辈们在历史上所创造的时代文化,在他们的时代不可能被称为国学,但是,放到整个中国国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就构成了我们国学的具体内容。

建设当代中国新国学,不仅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同时,还需要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还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消化以后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现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中国化。

因此,当代中国新国学的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实际,着眼中国问题,充分利用好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三种文化资源,实现三种资源的融通融合与综合创新。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立的各种优秀的文化传统,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对我们来说,就如同人的耳目鼻口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不能“蔽于一隅”,而应该站在“道”的高度予以审视。各种不同的文化虽然“皆有所长”,“时有所用”,但毕竟是“不赅不遍”,各有其不足和局限。

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应该是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即以时代实践为本,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以外来文化为具。

世马会记者: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大会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将立足展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风貌和自信,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知道,您作为教育部党的十九大精神“百人宣讲团”成员,曾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过多场宣讲,影响很大。特别希望您谈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的理解。

孙教授:

我们知道,理解一个思想体系的精神实质应该到它的思想内容中去寻找。

具体到我们讨论的问题,就是要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中去寻找和概括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也就是要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明确”、“十四大方略”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去寻找和概括。

通过学习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阐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为了实现这八个方面的内容而提出的十四大方略,我们可以看到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和十四大方略紧紧围绕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如何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如何为世界人民谋进步,如何为世界各国谋和平。

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进步,为世界各国谋和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门学科就是研究如何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学问,研究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学问,研究如何实现世界人民和平进步的学问,就是研究如何践履马克思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学问。

世马会记者:世马会的举办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科学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也是对大学使命的生动诠释。您可以跟我们谈谈您对大学使命的理解吗?

孙教授:

一般说来,大学的使命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

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是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培养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人。

我们要培养的人必须是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

我们的科学研究是研究对我们生活和实践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关联的宇宙人生的真问题。

所谓文化传承创新,就是我们的大学必须传承马克思主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明成果,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国际交流合作就是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就是既要学习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又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以上五个方面构成了当代中国大学的使命。大学的使命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教师的职责就是“传真道、授真业、解真惑”。

世马会记者:孙教授,最后您可以为我们青年学子和马克思主义爱好者学习和践履马克思主义给予一点建议吗?

孙教授:

习近平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他在20138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201478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又指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

要想增强我们的看家本领,就必须学好马克思主义。既要学好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又要学好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我想主要把握两点。

首先,一定要学一手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一手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真金白银,学好经典著作,就不会人云亦云。学好经典著作,会受益终生。

其次,要想学好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关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学习。所谓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无非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历史的实际,一个是现实的实际。“历史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世界的历史和文化。“现实的实际”就是当代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正在进行着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

因此,只有带着问题学,立足时代学,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被激活,才能真正进到我们的心中,内化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如何践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和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践履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一门研究如何为无产阶级、为劳动阶级、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利益的学问,就在于它找到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一强大的“物质武器”。

因此,今天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切实践履马克思主义,最核心和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真正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以百姓心为心”,把老百姓真正放到心上,切实维护和实现好劳动群众的利益。无论是想问题,还是做事情,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到心中最高位置。这就是践履了马克思主义,这就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文/杨世禹)

人物简介

孙熙国,山东安丘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哲学史”课题组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会会长。

曾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先后主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对象与理论体系”、“周易古经与诸子之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次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哲学等。

专题链接: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

编辑:白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