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云·校友采访录之六】高宏武:学无止境的北大人

【编者按】:日前,北大校友工作办公室组织采写的图书《故乡的云》由北大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采访了27位自改革开放以来北大留学回国的优秀校友,深入挖掘了他们响应祖国号召投身国家建设的感人事迹,引导青年学子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将北大人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和力量的精神发扬光大。《故乡的云》是继《西部放歌》之后“北大博雅系列”丛书的又一力作。本网将陆续编发本书文章,以飨读者。

上海浦东在短短19年间,仿佛历经沧海桑田,从冷僻乡间到繁荣市区,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明珠”,被誉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而其中的张江镇,伴随中国近五年来药物化学的发展大势,成为国际知名的医药企业以及国内医药外包公司的集中地。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医学部85级的校友高宏武所任职的企业,便位于这个欣欣向荣的地方。在大厅等候高宏武时,身边的人都行色匆匆,进楼、打卡、进实验室,唯有身为药物化学部总监的高宏武带着一身儒雅之气,从容地将我们带到会议室,开始本次采访。

“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喜欢看书做学问”

与当年许多药学专业的同学一样,高宏武在高考的时候,也是怀着当医生的想法报考临床专业,只是因为分数不够,被调到了药学。然而高宏武却并不曾因此不满或气馁,“原来我报大学的时候是想去医学院的,那时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当医生,但是因为分不够,就把我分到药学院去了。其实我读高中的时候,对数理化都挺感兴趣的,所以被分到药物化学专业也没有太多的想法,还觉得也挺不错的,因为本身也喜欢化学嘛!结果这么多年下来,自己对化学依然还是很感兴趣,这时候就会特别庆幸当初被分到药化,”高宏武笑道:“现在你让我再去当医生,我反而会觉得不能适应,不太喜欢医生工作的环境了。其实人年轻的时候,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比如父母在相关领域工作,你很难真正了解你想填报的专业以及将来的就业指向。我在美国读博士后的时候,就遇到过一个美国学生,大学的时候对生物很不感兴趣。这在美国就不能当医生了,后来他读完了化学的博士,去听了听生物的课,才发现自己对生物也挺感兴趣的。所以当你还不清楚你所学的专业领域的时候,不妨先放宽了心,先去感受一下这个专业,不要直接否定掉。”

如同北医“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八字学风所体现的,北医的学术氛围浓郁,大家学习都非常努力,高宏武也在这种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那时候的白天上课、做实验,晚上自己去上自习上到九点半,然后回宿舍睡觉,日复一日也不觉得苦,就是很充实。”当时的北医,除了学校会定期举行运动会、会安排新生汇演,并没有特别的社团活动,高宏武就喜欢在课余时间和同学踢踢足球,下下围棋之类的,“我也不参加学生会,我不是什么活跃的分子,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喜欢读书。我回到北医, 最想去看看的地方就是图书馆。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查文献还是用人工的。要一本书一本书地自己动手翻,就比如说你先看某篇文献,就得先自己手动去查,然后到图书馆找那个架子上第几卷第几页拿出来复印,这是现在完全难以想象的。”

“化学是实验科学,只有你开始做实验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虽然一直都很努力地学习,每天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看书学习上,但在高宏武的心里,真正认识化学,似乎是从最后一年进实验室、做课题开始的。即使忙起来要在实验室呆上十多个小时,但因为喜欢这个专业,而乐在其中。“化学是实验科学,只有你开始做实验了才能有更深的体会。之前学的知识总觉得理解得不是很透彻,总有点背书本的味道。所以说,可能是在最后一年,对化学才有了全面的认知。”高宏武回忆到:“当时一天要忙八九个小时,有时更长,几乎就是早上九点进实验室,中午一顿饭、晚上一顿饭,晚上九十点钟回宿舍。那个项目实用性很强,就是给湖北的药厂做工艺研究,看看怎么将产品质量提高,不过那时也不觉得辛苦,就是很充实,因为对做研究很感兴趣。我觉得在学习上,专业真的很重要,你要喜欢这个专业才行,不然,你要一直和它打交道,会很痛苦。像我有的同学读完了化学才发现自己不太喜欢这门专业,然后就转去学生物,读了一个生物的博士上大学之前。虽然终究是读了自己想学的专业,但之前蹉跎的时间,是怎么样也回不来了。”

在做完了第五年的实习之后,通过学校的分配,药学院的一些人去了药物所、一些人去了药厂,一些人去了药房,而高宏武则被安排留校工作。在学校工作的五年时间里,高宏武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祖国与西方在药物研究上的差距,因而决定出国。“我毕业的那个时候是90年,当时中国在化学方面的发展水平跟美国还差很远,保守估计大概有二三十年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北医图书馆,有国外的期刊,我们基本上是看不懂的。就是说这些期刊你去翻,都不知道人家在做的是什么东西。因为那些试剂都没用过、方法也没做过。而且,这种差距在当时的国情下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赶上的。因为有太多的限制了,比如说你要从美国买试剂,一般要两三个月,而且因为美元的外汇配额,要先通过审批,才给你美元去买。换言之,你不能随便花美元,你要每一个东西都要经过复杂的审批程序。而仅仅是在实验上的差距,对于化学这样一门实验科学而言,就足以反映出许多问题。那时候年轻,就特别想去看一看、学一学别人是怎么搞科研的,怎么就会比中国强这么多。我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出国的。”

“当时就是年轻,什么都不懂就敢出去闯”

留学的初衷或许都充满豪情壮志,然而现实总会给年少的梦想火焰浇上一盆透彻心扉的凉水,生活总是能将那份浪漫的心情消磨成繁琐的柴米油盐。立志出国的高宏武,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但是年少的他,凭借着努力、坚持,那份随遇而安的从容,以及来自外界的帮助,战胜了阻力,顺利的完成了学业。

“现在你们或许无法想象我们那个时代学习英语资源的匮乏。那个时候口语根本就没有地方练,托福基本上都是靠自学。我记得当时要弄个半导体听美国之音,因为那时候美国之音不是随便听的,要拿个短波到操场上去听,一天听个五到十分钟。现在完全不一样,在书店就有卖美国之音,想学随时可以买来学。我的口语就几乎没有怎么练过,到了美国就根本不会说,最开始不知道怎么跟他人交流。”高宏武满脸感慨地说道。

“但到了那边,就没想过要放弃,既然不想就这么回国,那就逐渐适应吧。我留学的地方是美国的密苏里州,那里有中国的留学生会,会给你提供帮助,而且当地的教会知道你刚到美国,什么都不懂,像邮局在哪里、银行在哪里、应该到哪里买菜、怎么办社会保险,所以他们就会带着我把这些事情都办了。此外那些教会的人每周都会拉着国际学生到大型商场,像沃尔玛去买菜。此外,他们周五还教你学英语,带着你读读报纸,看新闻、体育赛事,还会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英语会话交流。所以在密苏里州教会的这段经历带给我很深的印象。后来我到过加州、纽约、北卡都没有再遇到这样的教会。”

与现在的留学生不同,用奖学金保障基本生活开支之后,高宏武为了留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并没有选择去打工。“当时的留学生不同于现在,很少去打工,一则当时中国学生自费出去的比较少,到美国读书的留学生一般都要有奖学金,有的时候是半奖,有时是全奖,要不然签证不给你签。二则想省下时间看书、做研究。虽然留学生收入少、花钱紧张,生活处处都要省吃俭用。像你们这一代出去,可能就需要锻炼一下,要学会自己做账、做计划、付房租等等。”

“很欣赏乔丹那种敬业、上进的精神”

出国之前,美国对高宏武而言只是一个学术先进的符号象征,而在美国生活的十三年时间,使他对美国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将我们从一些对美国认识的误区中纠正过来,他认真地说:“我曾经以为美国所有高校的水平都很高,但事实不是这样的。美国也有一般的学校,就跟中国一样,北大清华科研水平比较高,老师掌握的科研经费也比较充足,一般的学校水平也有限,美国也是这个情况。在我那个年代,美国一般学校的水平可能是比当时国内的高,不过现在国内的水平提上来了,因为很多海归回国,到大学任教,加上国家重视。我觉得现在国内的发展水平是不错的,也发很多文章在国外期刊上。”

高宏武话锋一转,进而发表了自己关于美国教育的看法:“不过平心而论,美国的本科教育是很好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而且他们的学术态度很认真,做学问特别的实事求是,比如,他们会对课本定期更新,以跟上时代,所以同一本教材会有很多版本,将最前沿的东西加到新的版本中。而且美国大学聘请老师是面向全国的,就是说可能我只是全美第二百名的大学,但是来我这里应聘的可能是哈佛毕业的学生。其实我觉得真正的学习、真正了解这个行业,可能算是在工作之后。你读博士、做课题、写论文,不管是读哪所高校,接触的都是一个很窄的领域。之后到工作中,在科研的需求下,才能广泛接触不同的知识。”

除了学到了先进的知识、技术,高宏武留学美国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开始喜欢运动。“在美国的时候会跟着朋友一起看球,周五是高中球队的比赛,周六是大学球队,而周日则是职业球队。还记得罗德曼到芝加哥公牛队就说,这些人什么都不想,就只是想赢球。有记者问乔丹,打这么久的球累不累,他回复说‘我还没有赢球呢,怎么会累’当时我就特别感动,我很认同乔丹的敬业,也佩服这种上进的精神。” 高宏武的脸上流露出赞许的神情。

“想工作得更好就应该不断学习,要知道学无止境”

在美国攻读完了博士、博士后,并工作了五六年之后,高宏武选择在2007年2月份回国。那时的上海睿智化学有限公司只有三百多人,而现在发已经将近一千八百人。这正是得益于中国近五年来药化领域的快速发展。

“07年之所以选择回国,主要是注意到了美国外包行业开始迅速发展。我认为,这一趋势必将进一步导致美国本土制药业的工作机会减少,而本土保护主义也会使得留学生与美国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与美国的衰退相反,中国的制药行业会随着越来越多世界一流的制药公司的进入而得到长足的发展。而这个时候,正是我们将自己多年从事本领域的经验带回祖国,促进药化行业高水平地发展的好时机。”高宏武诚恳的说到,“自从94年出国,虽然中间有回来,但还是不太了解,07年回国后一看,惊觉中国的变化,真的太大了。从经济发展方面看,一些生活细节就能够反映出中国的变化,像商场、银行刷卡的便利程度,有些地方做得比美国还要好,这一点给我印象还挺深刻的。而从学术方面来看,现在中国学者的文章都会在美国一流期刊上发表。而且从制药领域来看,中国也重视新药研发,政府拨了很多钱,包括国内许多大型的制药厂,也开始注意新药研发,拿出一部分钱投入,不再像以前,仅仅做仿制药。此外,国内的外包公司也在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比如我有一个项目,如果我能做到80分,而你只能做到40分,我是不会让你来做的;但是如果你做到80分或者75分,要投入的成本有更低,那我自然就会选择你。”

“我的公司主要是给国外公司做项目,具体来说就是进行新药开发,开发涉及许多领域, 像抗癌的、抗生素、抗病毒、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我带的组以研究抗生素的比较多。手下的科研人员,最大的问题就是经验不足,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就算你读到博士,你研究的依然是一个很窄的领域,另外,在学校里实践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化学是要一点一点积累经验的,尤其是在参加了工作之后。想工作做做得更好就应该不断学习,要知道学无止境。像我,依然十分关注药化的发展动态,每周新期刊出来我都会看看里面新发表的文章,了解有机化学出现了什么新方法,做一个新的项目也要查文献,看看全世界现在有多少公司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已经做的什么样的程度、发表了什么文章、申请了什么专利。”

儒雅、亲和、从容,骨子里透露其深深的学术气息,高宏武学长颠覆了我们对药化企业高管的刻板印象。短短的一个小时,他用平和的语调,与我们分享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我们与他一同从北医出发,到美国密苏里州求学,并在十三年后回国。祖国早已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沧海桑田,不变的,是心中那份对药化的热爱,对祖国的深情。

 

编辑:素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