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会峰老师参加北京市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并发言

9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庆祝教师节暨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共同迎接、庆祝第33个教师节。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吉宁,市委副书记景俊海,市委教工委书记林克庆,市委秘书长崔述强,市政府副市长王宁,市人大副主任杨艺文,市政协副主席葛剑平等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陈吉宁同志主持会议。

今年共有625名教师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北京大学共有15名教师获此殊荣,数量位居首都高校之首。80余名优秀教师代表列席了本次座谈会。来自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校不同教育阶段的7位优秀教师代表在座谈会上作了发言。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会峰副教授作为发言代表之一,在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关注理论引领,关心学生成长”的发言。

市委书记蔡奇同志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对各位老师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他向全市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节日问候,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向广大教师提出三点希望:第一、要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每位老师都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细节,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第二、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老师们要把提高教学质量当作立身之本,要有“本领恐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第三、要勇于推动改革创新。广大教师要结合自身岗位,积极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言献策。他勉励广大教师积极适应当代教育不断向前进步的需求,为推动首都教育事业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延伸阅读:张会峰发言实录: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身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思政课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困惑,勇于应对各种错误思潮,善于破解关键理论问题。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理不屈则词不穷,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理论研究应当深入,课堂讲授应当浅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逻辑,化繁为简,打通理论灌输的最后一公里。举个例子来说,在讲授依法治国专题时,我经常会遇到关于“党大还是法大”的追问。单从形式逻辑上看,这确实是个两头堵的诘问,如果回答党大,那么依法治国的权威从何说起?如果回答法大,那党的领导地位又如何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要明确予以回答。”那么到底该怎么回答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跳出上述形式逻辑的圈套。“党大还是法大”的追问,在理论预设上混淆了立法与守法两个层面的问题,混淆了党集体与党员个人两者的界限。法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出来的,先有政党和人民,后有法律,各国皆同此理,因此在立法层面上,说成党先法后,在逻辑上也没什么毛病。但是法律一旦生成之后,在执法司法守法层面,党和人民、尤其是具体到每个党员和每一个人,都要服从法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并不矛盾。说得再通俗一点,法就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君子协定,先有君子,后有协定,没有好的君子,就没有好的协定;然而协定订立之后,君子必须遵守协定,否则就不是君子了。君子和协定,都重要,这是并行不悖的逻辑,这就是党和法的关系。理不在多,而在于讲活、讲透,小逻辑解决大问题。讲授过程中,不但要给学生知识上的引领,还要给他们思维上的启迪,让他们对固有偏见重新思考,拨乱反正,增强他们对我国制度的认同与热爱。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理论困惑,还要切实关心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一同思考和解决成长成才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了弥补大班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参与不够的缺陷,北大的思政课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在大班教学之外,我们安排了思政课教师定期访谈时间,接待前来咨询和探讨问题的学生,帮助他们答疑解惑,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我们还定期组织思政课主题辩论赛、课件大赛、成长沙龙等活动,主题涉及理想、青春、爱国主义及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聚焦问题,指引方向,引导他们锤炼品格,心系祖国,引领他们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编辑:拉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