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五•四奖章系列报道】潘德林:赤子之心成诸事 务本修身行世间

【编者按】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班级五•四奖杯”设立于1997年6月,是北京大学授予学生个人和班集体的最高荣誉,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集团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以来,共有73人获得“学生五•四奖章”,42个班级获得“班级五•四奖杯”。今年,根据《北京大学学生奖励条例》的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学生奖励评审委员会于114周年校庆之际,评选产生了第八届“学生五•四奖章”(9人)和“班级五•四奖杯”(6个集体),并于2012年5月4日举行了隆重的表彰大会。

在此次获得表彰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中,既有科研领域的青年才俊,又有投身环保的绿色天使;既有服务社会的实践标兵,又有高歌青春的奥运火炬手;既有携手共进的温暖集体,又有热心公益的爱心班级……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北大学子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昂扬奋进的时代风貌和追求卓越的进取姿态。

为广泛宣传获奖者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优秀典范的示范效应和榜样力量,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北大学生砥砺品行、坚定志向、文明生活、健康成才,学生工作部在北大新闻网上推出了“青春的旋律”——北京大学第八届“学生五•四奖章”、“班级五•四奖杯”获奖者系列报道。我们惟愿:通过展现这些燕园中的成长故事,分享身边青年榜样的经历与感悟,让同学们在前行道路上多一份坚定、少一份踟蹰,在追寻梦想时多一份执着、少一份旁骛,让每一个北大学生都能在榜样的引领下奋勇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梦想。

人物简介:潘德林,男,中共预备党员,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2009级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5篇SC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多项专利,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学术十杰”、医学部“学术之星”等奖励或荣誉称号;曾任药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等职务,积极为同学服务,先后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

走进夹杂着淡淡化学药品味道的实验室,各式各样的实验器材琳琅满目,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学术文献,键盘上放着一沓阅读材料,一个并不显眼的身影就深埋其中,他就是潘德林。毫不留恋领奖台上的风光无限,他依然每天做实验、读文献,徜徉在学术的海洋里。他那份从心底生发的对学术科研的热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义之所在,理所应当”的勇气,领受到了一颗恬淡自适的赤子之心。

明志笃行 学术为先

“百年北大,学术为先”, 2003年潘德林进入北京大学药学院,开始了六年制本硕连读的学术生涯。从入学起,他就坚定了这样的认识:药学是一门比较综合的基础学科,研究涉及化学、生物、物理等多个领域,因此要想在学术方面有所突破,除了要有勤奋和恒心,最重要的是心静。只有摆脱心灵上的嘈杂和喧嚣,才能攀上学术的象牙塔。潘德林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在药学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着,路途充满着发现真理的喜悦。此外,潘德林还在本科期间修习了经济学双学位。他认为,修习双学位不是为了追求功利,而是要开拓视野,打开思路更明晰透彻地分析一些社会问题。这样的开阔、积极让他在学术的广博海洋中,多方涉猎,博采众长,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底蕴和观察视野,为学术生涯打下了深厚基础。

潘德林在学术上刻苦勤奋地钻研给他带来了沉甸甸的收获。迄今为止,他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的研究论文5篇,以其他作者身份发表3篇SCI论文,发表会议论文摘要多篇,累计影响因子25.2,单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12.7,并申请专利3项。他先后还参与过多项国家级课题,并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

在潘德林看来,科研工作者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追求利,即为了利益而研究;第二种境界是追求名,即为了名望而研究;第三种境界是淡泊名利,热爱自己的事业并投身其中,像爱因斯坦、波尔、泡利那样,以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信念发现科学上的真理。潘德林无疑是在向着第三种境界进发。我们相信,他将满怀对药学的无限激情与兴趣,在学术的道路上继续求索,展露辉煌。

服务同学 奉献集体

潘德林不仅在学术方面硕果累累,还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及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努力为同学、学校和社会服务。他曾先后担任药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主席等职务,并发起组织多项学术、实践及文体活动,在老师同学中间引起了良好反响。

潘德林说,活动的意义在于服务同学。为活跃班级气氛,缓解同学们的学习压力,他组织了足球联赛、三人篮球赛,并联系医学部七个院系举办乒乓球联赛,引导同学们加强体育锻炼。他还组织同学走出校园,如植物园春游、香山秋游、军事博物馆参观、去人民大会堂听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及去中央电视台参与节目录制,引导大家体验社会、丰富阅历。他还策划筹办了摄影比赛、元旦晚会等多项文娱活动,努力为同学们的生活增添色彩。由他首创的“学术沙龙”、“毕业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同样深受欢迎,目前已经成为医学部研究生的品牌活动。潘德林谦虚地说,其实他并不是很擅长做学生工作,但正因为担当了这份责任,他就要努力做到最好。

醉心国学 正心修身

潘德林的实验室是与众不同的。除了堆满的瓶瓶罐罐之外,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幅孔子像,其后整齐地摆着《桃花扇》、《唐宋文选》、《国史十六讲》等有关文学、国学、历史的书籍。他说:“研究国学是一种追求。”

虽然是一名理科生,但在父亲的影响下,潘德林从小就对诗词和历史特别感兴趣,能背诵上千首诗词歌赋。由于家乡邻近曲阜,儒家思想对他影响尤其大。他认为,义命之学是一种处事方式,义为该做之事,命是事之结果。做好该做的事,成事在人,谋事在天,无论结果如何都无怨无悔;在学术科研中,即使最终成果不理想,奋斗的过程也弥足珍贵。他从经典作品中领悟到了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将其运用到科研之中,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金庸迷”,潘德林还喜欢把小说中的武侠世界与现实中做学问的道理相结合,他说,一个人的“武功”再强也终归只是个人的“武艺”精深,但一人之力,“怎能抵挡大军冲击”,做学术科研,更需要整个团队的合作,需要缜密的筹划与商讨。

沉醉在国学中,潘德林一直以“君子”作为自己的立身标准。“我辈当为君子之儒而非小人之儒”是他的信条。他秉承“富润屋,德润身”,孜孜不倦,身体力行,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在学术追求上,他认为专心学术的人就像隐士,像侠客,在精神上树立标杆,使自己内心富足。

“及早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喜欢的方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玩属于自己的游戏。把兴趣摆在前,把功利放在后,乐在其中,才能真正玩好属于自己的游戏。”怀着赤诚之心,潘德林一直在努力,努力在学术科研的舞台上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文/徐温妮、孔令赫)

 

编辑:素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