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五】华人视觉设计大师叶锦添畅谈新东方主义美学观

11月14日晚,“人文之美”——2011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建院五周年庆祝系列学术活动:北京大学艺术名家讲坛系列讲座之五在理教201举办,当代著名设计艺术大师,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金像奖得主叶锦添先生受邀与北大学子分享了题为《潜 空 间 游——我的新东方主义美学观》的精彩演讲,我院副院长向勇担任学术主持。

叶锦添先生首先用非常丰富的视觉设计作品图片结合自己的创作心得,向听众回顾了自己的视觉创作历程,叶锦添先生作为游走于服装、视觉艺术、电影美术、当代艺术创作间的著名艺术家,醉心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诠释,2001年以电影《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是首位获得以上殊荣的华人。创作作品主要包括舞台(Theater)、电影(Film)、时尚(Fashion)、美术(Fine art)四个主要领域,他向全世界介绍“新东方主义”的美学理念,诠释古代文化对未来的启示,是让世界了解到东方文化艺术之美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舞台作品部分,叶先生谈到与台湾著名南音古典乐舞剧团—汉唐乐府的合作时指出,汉唐乐府的表演舞台与想象的舞台不一样,离观众距离很近,舞台很细腻,要求服装的设计追求为舞蹈本身而设计,而不是真的功能性衣服设计,要加强舞蹈的特征,如腰线提高,多种颜色搭配实现错综复杂和朝代对话。

在谈到涉足昆曲《长生殿》创作时,他采用民间彩绘来勾勒出华丽的线条效果。在与日本艺术家合作《罗生门》创作时,将日本的Kabuki与中国歌舞剧结合在一起。讲到影视美术创作时,叶锦添先生显得更为兴奋,在《胭脂扣》的创作中传达的世界是独立于现实之外;在《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的创作中引入了很喜欢的工艺元素,如中国结,善于用抽象的东西增加对事物的想象空间;在《卧虎藏龙》的创作中,因为对老建筑的偏爱,在北京重新复原了一件老建筑;因为《夜宴》中竹林特景的设计搭建,让自己获得了很多的可能性,也体悟到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转化,重新创作放到电影里;《赤壁》中的船只、兵器等设计都尽量追求科学与真实,追求在中国寻找一种早期中国生活的细节;在《风声》的设计中,为表现李冰冰和周迅不同的化学作用,用两种类似但又不同的旗袍穿在她们身上;在《红楼梦》的创作中,把一种虚拟的感觉,找到一种半真半假的意境。在服装时尚领域,叶先生阐述自己在人体彩绘创作中,用传统元素颠覆原来的视觉(Vision),他往往用想象中的中国意境去设计衣服,研究布料与身体的关系,也收到了非常惊人的效果。在谈到美术领域创作时,叶先生在摄影作品中试图从现实里找到不现实的一面,在死物与生物之间有一个对应;在雕塑作品中满足一种想象的空间和人在世界的存在感;在装置艺术设计中发掘人与艺术的关系,让观众感受到一种互动,在真人装置创作中,用假的人来提醒真实的世界。最后,叶先生还向听众简要展示了自己在珠宝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一些尝试和狂想,整个过程下来,听众仿佛体验了一次视觉的饕餮盛宴。

在对话与提问环节,听众的提问非常踊跃,将讲座引向深入。在谈到跨界的体会时,叶先生认为只有把技术丢下来才能玩当代艺术,跨界面临一个新的东西,在雕塑中没法传达摄影与生活的互动,摄影也无法取代雕塑,关键是要参透艺术的内核。在谈到如何面临创意的枯竭时,他认为某种创意虽好,但不适合这个年代就不是好的创意,当创意枯竭时可考虑换一个角度去看;在谈到作品中为什么有那么多黑暗的主题时,他认为黑暗往往有很多真实的东西,美往往呈现在很多不好的东西之后才显珍贵,对世界的认知才不会走向窄的胡同。在被问到对演讲关键词“潜 空 间 游”作一番解释时,他娓娓道来,“潜”追求艺术的境界,而不是表面的东西。“空”是指随时保持自己是空的,空的时候直觉才会发生。“间”是指处在不同的地方,间被创造出来,同一样东西,间会改变,也在改变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游”是追求如日本禅宗、茶道所追求的外静但心在流动,一切都在变化中,不断细微的变化中。在谈到自己主张的新东方主义美学观时,他认为中国艺术还刚刚起步,自己有很强的民族情节,这也是为什么作品中饱含东方元素的原因,而新东方主义不是对老符号的固守,而是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

最后,向勇副院长对讲座内容进行了学术总结。他结合自己对叶锦添先生讲座内容的思考,对同学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打好扎实的基础。二是要跳出框框来思考。三是要多元化的社会思考。四是不管研读什么专业,都要关注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思考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同学们纷纷表示,叶先生的讲座跳出了设计本身的局限,回归到哲学层面,思考艺术与人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也重新思考对人生的理解,从中得到自己的收获和人生启迪。

 

编辑:焱悠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