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2005:刘正琛建中国首个民间骨髓库

编者按: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北大继承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成果丰硕,“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学校发展思路清晰,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40年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是如何见证北大发展变迁,讲述北大故事的?本网编辑部特开设【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专栏,选取与北大师生校友相关的40篇《人民日报》代表性报道(从1979年到2018年,每年选取一篇),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北大发展变化的视角。

需要说明的是,40年来,《人民日报》上与北大师生校友相关的报道有数千篇,我们仅从中选取了40篇代表性的报道。何谓代表性的报道?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加上时间有限、认知有限,选取的内容难免有一孔之见,难免有失偏颇,希望读者诸君指正。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2005年5月10日第11版 文化

不久前,在“阳光一万”高校巡回推广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我见到了刘正琛(如图),一位高高大大、戴着眼镜、始终微笑着的大学生。如果不是事先有所了解,我不会把他与白血病患者联系在一起。

他曾经一帆风顺:1995年考入北大,就读于数学学院,继而考入光华管理学院硕博连读。然而一切都在2001年12月4日这一天改变了,刘正琛发现眼睛中心有一个小斑点,后来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他说,“当时感觉自己一下子被抛出了生活的轨道。”医生为刘正琛设计的治疗方案是药物控制,通过这样的保守控制,平均生命是5年,而最佳的治疗方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要想做造血干细胞移植,就必须要HLA(人体白细胞抗原)完全匹配。刘正琛和弟弟匹配的可能性最大,是1/4。然而,2002年1月中旬,检测结果表明两人完全不匹配。

“难道我只能在病床上躺5年,然后离开这个世界吗?”刘正琛不想这样。他决定建立一个民间骨髓库,检测愿意捐献骨髓志愿者的HLA数据,供所有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免费查询。

从100到1000,他永远不说放弃

阳光,寓意着生命和希望,刘正琛将这个造血干细胞库叫做阳光造血干细胞库。

做骨髓库,一个人的检测费用就需要500块钱,怎么解决资金问题?刘正琛的父母拿出了5万元钱,用于实现阳光100计划,检测前100个捐献者。

2002年1月,“阳光100”骨髓捐赠活动启动,到3月11日,刘正琛生日的那一天完成了,所有的数据都放在网上供患者检索查询。2002年6月9日,北京大学阳光志愿者协会成立,启动了阳光1000计划。

困难如影随形。志愿者最初无法与骨髓捐献者和捐款者保持长期的联系,因为没钱打电话;协会直到2002年12月4日北大的义演结束之后,才有了第一间办公室和一部201卡电话;志愿者找了数十家大小企业,然而,直到2002年12月,只有一家企业愿意捐助阳光计划帮助白血病患者,这家公司还是刘正琛舅舅所在的公司。

学习的压力,身体的担忧,工作的困难,无时无刻不在对刘正琛说:放弃吧。然而一个声音更坚定:不能放弃。“如果10年前有一个人站出来的话,今天的患者们就会有一个希望之库了,今天的我,也许就是为了10年之后的那样一份希望而生的。”刘正琛说。

2003年1月18日,一名北京的小朋友和阳光造血干细胞库里的一名捐献者造血干细胞完全匹配,只要能成功地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小朋友就可以痊愈。刘正琛曾经不止一次地梦想过,有一天有人能够因为“阳光”而受益,当这个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时,泪水充满了他的双眼。

从一万到百万,他继续寻找希望

“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做这件事情,我们都被他感动了!”曾经与他共事的赵亮说。不断有志愿者加入其中,很多同学都是在检测之后,又登记成为志愿者。志愿者们的工作细致入微:他们向每一名咨询者详细解释骨髓移植的操作过程、对人体的影响;他们负责志愿者的征集、骨髓鉴定数据库的保存。

阳光总在风雨后。协会迄今已筹集到数十万元的检测经费,采集并公开了1118例骨髓数据,帮助7位患者找到配型骨髓,其中一位患者找到完全匹配的骨髓,获得了完全治愈的可能。此外,阳光志愿者协会还翻译编写了中国第一本详细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小册子,并和中国少年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等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目前,阳光志愿者协会与北京慈济健康体检连锁机构合作,推出“阳光一万”活动,努力使阳光骨髓库增加到一万份检测数据,并为“阳光十万”“阳光百万”系列计划做准备。

“我要用我生命的最后5年为白血病患者寻找一个生命延续的希望。”刘正琛微笑着说。(文/施芳)

原文标题一个身患白血病的年轻人,没有听从医生的“静养”建议,而是开始了一项火热的事业——:刘正琛:建中国首个民间骨髓库(人民日报2005年5月10日 第11版 文化)

专题链接: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

相关链接:1979:发扬“五四”革命精神——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照片剪辑

          1980: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1981:“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1982:马寅初同志遗体在北京火化

          1983: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典礼隆重举行

          1984:“小平您好”——知识分子的心声

          1985:著名高等学府呈现学术繁荣局面  

          1986:加强理论研究 注重现实问题

          1987:北大学生寒假参加社会实践收获多

          1988:北大应用技术研究展示实力

          1989:华光激光照排系统日臻完善

          1990:未名湖连中南海

          1991:北大千余名学生申请入党

          1992:北大基础科研形成新格局

          1993: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散记

          1994:迎接新世纪的辉煌——记北京大学跨世纪人才工程

          1995:北大人生观教育有新意

          1996:北大图书馆新馆开工建造

          1997:为了新的世纪——记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九二级本科班

          1998:北京大学喜庆百年华诞

          1999:继承五四精神的当代大学生风采写真

          2000:北大北医大合并组建新北大

          2001:生机尽在改革中──北大三院从容应对医疗市场挑战

          2002:江泽民陪同普京在北大发表演讲

          2003:北京大学师生抗击非典纪实

          2004:北大法学院:百年砥砺正年轻

编辑:麦洛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