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

传承红色基因 | 山东枣庄:支援济南、淮海、渡江战役

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在山东省拉开。1948年9月16日,华野部队发起济南战役,24日攻克山东省济南市。

为了保证济南战役的胜利,1948年8月12日,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在曲阜召开了鲁中南临战区的地委书记、专员等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曲阜会议以后,枣庄各县均建立了支前指挥部。在进攻济南必经的公路沿途,村村清扫院落,家家准备铺草、开水,以接待过境的解放军和民工。为了保证部队的军粮及时到位,尼山、台枣地委除组织大批民工支前外,还认真组织了“交快、交早、交好”的交粮竞赛。一时间,整个鲁南地区形成了竞相交粮的热潮。兰陵、赵镈、麓水等县的妇女日夜赶磨面粉,并冒雨送往前线。麓水县委发动群众组织了担架队,并搜集了一批木棒、门板、柳条赶做了一批担架待用。

济南战役期间,枣庄地区的民兵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一边负责维护境内公路、重要桥梁、电线及仓库,保证战役前后交通和通讯线路的畅通,一边为部队运送弹药,抢救伤员,保证了战役的顺利进行。

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在徐州周围集结大量兵力,企图利用津浦、陇海两条铁路交汇及公路密集的交通便利条件控制徐州,巩固江淮,保卫南京,挽回败局。

为了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中央军委决定,集中华东和中原人民解放军协同进行淮海战役。战役发起后,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慑于解放军的威力,于1948年11月5日至7日弃临城、枣庄、峄县城南逃,临城、枣庄、峄县城获得最后解放。

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艰苦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徐州“剿总”指挥所、四个兵团部、16个军部、42个师共55.5万余人,其中,包括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和第十八军。此役是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灭国民党军最多的一场战役。

在淮海战役中,枣庄地区人民全力以赴,积极支前,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淮海战役战场辽阔,解放军参战人数众多,加上支前民工,前线人数达150万人,每天需要粮食、马料350万至500万斤。战役中调运粮食达9.6亿斤,运输粮弹1460万斤,动用民工543万人。支援前线的地区除鲁中南为临战区外,其余都远离战场,因此,枣庄人民承担了最为繁重的支前任务。

1948年9月,鲁中南区党政军机关后方指挥部负责日常工作和组织解放区各方面力量支前,前方指挥部则直接跟随主力行动,指挥协调支前队伍的活动。同时,各地委均设立支前司令部,县设立支前指挥部,区设立支前站,村设立支前委员会。淮海战区受国民党长期掠夺,也是连年遭受水灾的灾区,群众生活极为困苦,粮食储存有限。战役期间,每天需筹粮300万斤,任务极其艰巨。为了完成筹粮任务,华东支前委员会决定先从接近战区的鲁中南第四(尼山)、第五(台枣)、第六(滨海)地区征调一亿斤粮食作为一线用粮,然后再从渤海、胶东后方调运。战役一开始,华东野战军大部及支前的几十万民工由鲁南开赴前线,鲁中南五地区所辖的峄县、临城、兰陵、赵镈、麓水、枣庄等县市每天平均有25万人的队伍过境,每天需准备粮食76万斤。当时,该区有三分之一的县遭受水灾,但仍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3000多万斤的筹粮任务,并供应部队油盐7万斤。

在筹集、转运粮草的同时,枣庄人民还积极筹集副食品,制作被服、鞋袜,生产和运送弹药以支援前线。为搞好部队的副食供应,鲁中南区第四、五地委建立了供应组织。以工商局为主,会同部队供应部门和地方支前委员会,组织了供应站,下设分站和若干供应小组,积极组织、筹备各种副食品。

淮海战役前,为接收伤病员,鲁中南军区医院由临沂汤头迁驻台儿庄,下设两个分院,有医护人员千余名。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栗培元、卫生处长李林牵头在台儿庄建立了淮海战役后方医院,仅战役期间就医治伤员6000余人。处在战区的枣庄群众,承担了特别繁重的卫生和后勤任务。为了接纳伤员,许多群众搬到灶屋、大门洞里或羊圈去住,将住房打扫出来接纳伤员,转运到枣庄地区的伤员都得到了精心呵护和照料。

战役期间,枣庄人民还积极抢修道路,架设桥梁,保证了交通线路的通畅。第五地委共抢修公路1365里,修桥150座,出动民工26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进行。

淮海战役中,枣庄地区为配合和支援部队作战,还从各地抽调选拔了一大批优秀民兵,组成子弟兵团开赴前线,担任火线抢救、押解俘虏、保护交通、看守仓库、打扫战场等任务。另外,还承担了开辟支援前线基地的任务,协助新区政府组织、教育群众,开展反封建和剿匪斗争。

支前工作中涌现出大批模范,仅峄县就有5人被评为一等功,18人被评为二等功,29人被评为三等功。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对人民群众的支援给予了高度评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949年4月20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令全军指战员乘胜前进,全歼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天堑,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上海、浙江、福建等广大地区。

枣庄人民在鲁中南区党委的领导下,于淮海战役以后,乘胜前进,组织大批民工参军支前。枣庄虽距战场较远,但却克服种种困难,保证了大批支前物资的战场供应。据当时的《大众日报》报道:麓水等16个县的8万民工,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转战苏鲁豫皖四省,胜利完成了转运伤员207批、运送军粮6625万斤的任务。这批民工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荣获各级支前机构和部队授予的奖旗38面,有535名民工入党,一万多人立功。与此同时,后方的支前运动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碾军粮的人数达200多万人,磨面、加工马料200万斤,做军鞋2000多万双。正如当时一位记者所写的那样:“大军联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