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稳定同位素化学的奠基人张青莲院士的光辉一生

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稳定同位素化学的奠基人、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张青莲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6年12月14日19时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v:imagedata

张青莲先生于1908年7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14岁考入苏州桃坞中学,1926年高中毕业考入光华大学化学系。在光华大学只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就读完了所需的学分,1930年毕业时他以第一名获得银杯奖。

大学毕业后,张先生曾在常熟孝友中学任教一年。1931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在高崇熙教授指导下完成了稀有元素领域的研究论文3篇,分别为无机合成、分析鉴定和物理化学测量三个方面。尔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公费出国留学。

我国重水及稳定同位素化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

1934年秋进入柏林大学物理化学系,师从无机化学家李森菲尔特(E.H. Riesenfeld)。李森菲尔特根据张先生已有的科研基础,建议他以重水的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在两年的重水研究中,共发表论文10篇,他的这些工作构成了世界早期重水研究的经典文献之一。1936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去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工作了一年。

1937年7月,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聘请他为副研究员。1938年应光华大学之邀被聘为该校教授。他在该校指导了两名学生的毕业论文,两篇论文都得到了很好的评价。

1939年夏,西南联合大学的化学系聘请张先生为教授(属清华大学)。1943年,在战时的艰难困苦条件下,西南联大化学系的所有科研工作已被迫停止。当负责学术交流的吴有训先生向张先生征集论文时,他立即应允在3个月内交出一篇论文,并如期完成了他自己的许诺。他还综合了自己在国内外所发表的重水论文撰写成《重水之研究》论文集一书,该书于1943年获得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二等奖。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复校,校内化学馆已被日寇洗劫一空。张先生在此情况下,仍然坚持科研工作。他首次将重水密度的测量温度提高到95℃,并外延至100℃。展示所得精密数据的相关论文,原本按通讯稿投寄英国《自然》杂志,而编辑部则把它转入正文栏,表明这一工作受到高度重视。

概括地说,张青莲先生从1934年至1984年的50年中一直在进行着重水和稳定同位素的研究,涉及十几种元素的同位素,在重水和同位素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同位素的动力学效应及同位素分离原理和方法、同位素标准样品的研制、同位素天然丰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1985年,他又测定了标准平均洋水(SMOW)在25℃时的密度,数值达7位有效数,这是1975年后国际上三项高度精密测定之一。1990年,他还用校准质谱法测定了碳的原子量,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原子量和同位素丰度委员会(CAWIA)于1991年评为近年来最佳测定。这项研究为他以后系统测定原子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经验。这年他曾以题为“从事同位素化学研究工作五十年”的文章,对自己半个世纪以来的科研成就进行了总结。为表彰张青莲先生多方面丰硕的科研成果,中国化学会在该年为他举行了从事化学工作50年的祝贺会,中国科学院又于1989年授予他“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的荣誉奖状。

推进我国无机化学教育的发展

张青莲先生从1939年到1948年在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时,就曾讲授过高等无机化学、稀有元素化学、复(络)合物化学以及普通化学、理论化学等课程,为我国无机化学科研和教学人才的培养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张先生任教育部课程改革委员会化学组副组长。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试点设立无机化学教研室时,他任教研室主任,讲授无机化学,组织了苏联涅克拉索夫所著《普通化学教程》一书的翻译和出版。

1978年张先生受中国化学会委托,担任《无机化学丛书》主编。该丛书分18卷。他精心策划,亲自逐卷落实。全套书于1993年编写完成,共700万言,已由科学出版社陆续出齐。历时十余年,为丛书的完成他不遗余力,为我国无机化学的发展又做了一件意义深远的基础工作。

热心参与科教领域的社会活动

1951年中国化学会恢复活动,他任常务理事,次年被选为《化学学报》主编(1952-1956),建立了严格的审稿制度,经常亲自审阅和校对稿件,保证了刊物的出版水平。自《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创刊起,他长期担任编委,还曾任全国科联宣传委员会委员、出版总署化学组审查委员、文教委员会物理化学组名词审查委员、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次年张青莲先生被聘为物理化学组专门委员。195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术秘书处,邀请他担任学术秘书两年,参加组建数理化学部的工作。1955年被聘为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他参加了筹建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工作,后来兼任该所的研究员及学术委员。1956年他参加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会议。1981年他改任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兼常委、学部副主任,参与了学部有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咨询工作。

张先生积极推动了我国质谱学的科研及应用工作,1980年中国质谱学会成立,他当选为理事长(1980-1984年),后任名誉理事长。同年他出任国家科委新型化工材料专业组稳定同位素专业分组组长,负责召集全国性会议、交流经验和信息,并协调轻元素稳定同位素的生产任务。

对我国核能工业的建设做出贡献

从1957年起,张青莲先生受化工部委托多次赴有关单位主持重水生产的专业会议并亲自作报告。其时,他正在培养的研究生和助教们也积极开展了重水生产的研究,成功地进行了重水生产中镍铬催化剂的研制工作。为表彰张先生对重水生产的功绩,化工部于1990年授予他“全国国防化工先进工作者”称号。

上世纪60年代初,因苏联撤走专家和不再提供技术资料,锂同位素分离工厂的建设一度陷于瘫痪,张先生应邀来到工厂,在了解该厂设备情况后,提出了继续建设的可行措施,并担任了工厂技术顾问。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1957年张青莲先生赴莫斯科参加全苏同位素应用会议,提出了“精密落滴法分析重水”的报告。1959年赴东德莱比锡参加同位素应用会议,从而被编入1969年《原子科学名人录》(Who’s Who in Atoms)。
1979年作为中国化学会5人代表团的成员,张先生赴赫尔辛基参加第27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年会,成功地维护了中国化学会在该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权。

1983年第32届IUPAC代表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他以国家代表的资格参加该组织的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CAWIA),在会议上他以渊博的知识和精辟的见解赢得好评,被选为“衔称委员”(Titular member, 1983-1989年),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荣誉的化学家。这一学术活动引起了他对原子量质谱法测定的兴趣,后来发展成为他晚期的研究领域。

1981年张青莲先生赴美国参加高尔登同位素学术讨论会。同年又赴剑桥参加英国质谱学会第10届年会。1983年赴法国萨克莱原子核研究中心讲学。1984年起任北京中日双边质谱学术会议的中方主持人。1987年起他担任北京国际仪器分析学术报告会顾问。还曾任法国《无机化学评论》的编辑,美国《质谱评论》的顾问编辑,并曾撰写了学术论文和关于我国有机质谱学新进展的论文。

耄耋之年致力于原子量新值测定

1991年初以来,张青莲先生主持了一个科研小组,实施测定10项原子量新值的长期计划。这项在张先生83岁高龄时正式启动的研究课题历时12年后于2002年胜利完成,In、Ir、Sb、Eu、Ce、Er、Ge、Dy、Zn、Sm这10项原子量新值现在都已被国际CAWIA正式确认为原子量的国际新标准值。

张青莲先生于199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0年3月出版发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张先生作为中国两位杰出的化学家之一,向全国高中学生展示。

张青莲先生为人忠厚正直,乐观开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生处世淡泊,宠辱不惊。除勤奋治学外生活情趣广泛,业余爱好遍及书画、摄影、拳术、旅游、花木、奇石,而且都造诣颇深。而恰恰是这些风雅逸兴使他始终保持淳朴平和、乐观豁达的心态,条理清晰、敏捷求新的思考能力,精神矍铄、筋骨舒展的体魄,从而使他在科学征途中的脚步永不停息。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我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

附:张青莲院士网上悼念专区

为了沉痛悼念张青莲院士,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主页上开辟了悼念专区(http://www.chem.pku.edu.cn/zhangqinglian/)。纪念文章、挽联或者留言请同时发至信箱 JBHuang@pku.edu.cnzjshi@pku.edu.cn

 

编辑:商伟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