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门女将贺捷生

<v:imagedata
 
贺捷生和父亲贺龙合影

1992年7月22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主任贺捷生为少将军衔。贺捷生,这个让中国妇女感到自豪的名字,将随同她那不平凡的人生履历,被 载入史册。

为了纪念红军取得的胜利,肖克将军为她起名为“捷生”

1935年11月1日,在湖南桑植县的一户农民家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婴儿的母亲红军女战 士蹇先任此刻却全然没有喜色。她知道,部队就要北上,她无法预测她将带着这个刚刚出世 的婴儿爬多高的雪山,趟多深的草潭。此刻贺龙正率红二方面军突破敌人140个团的围追堵 截,接连取得龙家寨、十万坪、忠堡、板栗园等战役的重大胜利,击毙敌师长谢彬、俘虏敌 师长张忠汉,捷报频传,军心大振。当拿到从后方拍来的电报得知新添小女,贺龙乐得合不 拢嘴。“快,你给起了名字,你是红军中的文化人!”贺龙将电报递给了肖克。这位后来成 了他连襟的肖克,笑呵呵地说:“既然是打胜仗时生的,就叫‘捷生’吧!”

同年11月19日,红二方面军从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出生不到二十天的贺捷生,成为这支出征大军中最小的成员。还没坐完月子的蹇先任,把 捷生放在一个箩筐里,背在身上,便踏上了茫茫征途。在一次越过敌人的封锁线时,蹇先任 怕孩子的哭声会暴露部队目标,便用衣服紧紧地捂着小捷生的头,等突出危险区打开衣服一 看,捷生的小脸已憋紫了,近乎窒息。还有一次是突围,贺龙把小捷生裹在怀里,像当年赵 子龙裹阿斗似的,跃马扬枪,一路冲杀。待到突出重围,松驰下来的贺龙习惯地从腰间摸出 旱烟袋,突然间他感到一身轻松,轻松得有点不对劲,低头一看,怀里的娃娃没有了。贺龙 着了急,吓出一身冷汗,立即掉转马头回去寻找。好在掉队的伤病员发现了小捷生,才避免 了一场意外。到陕北时,1岁的小捷生又黄又瘦,佝偻着小小的身子,可怜得像只蜷缩的猫 。当时担任陕甘宁边区主席的林伯渠,好生心疼,花钱买了一只奶羊送给蹇先任,才使母女 二人的脸上,逐渐有了点血色。

小捷生长到2岁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父亲贺龙任八路军第一二Ο师师长,戎马倥偬,战 事繁忙,同时,母亲蹇先任受组织委派去苏联红军大学学习。贺龙几经考虑,毅然决定将小 捷生托付给南昌起义时的两位部下秦光远、瞿玉屏,并再三叮嘱:“乱世岁月,祸福难料, 如遇不测,捷生可以改姓,但千万不能更名。”临别时他用浓密的胡子在小捷生的脸上亲了 又亲,眼睛湿润了。这位在战场上从来不向困难低头的骁勇宿将,此时却无奈地对天长叹: 亲爱的女儿啊,等胜利了,爸爸一定接你回家。

湘西的山区,贫穷而潮湿,再加上逃荒避难,使捷生的童年渗透了苦寒。没有足够的营养, 没有足够的营养,没有充分的阳光,先天就不足的小捷生,后天又得不到良好的调养,她小 小的身体,总也发育不起来,像一棵长不大的树,瘦瘦矮矮、病病怏怏。直到解放后,贺龙 和蹇先任才把她从湘西找回来,当将她带到一直关心她命运的毛泽东和周恩来面前时,捷生 已是一个患有严重关节炎、瘸着双腿的15岁少女了。

回到北京治病的捷生,对新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喜悦,但不久就被父母离异的消息荡涤尽净 ,这个本来就不爱说话的女孩更加沉默寡言。北京医院四间相邻的病房,分别住着史良、齐 燕铭、廖沫沙和贺捷生。三个大人都非常疼爱这个忧郁的坐在轮椅里的美丽姑娘,为了使她 能除去忧郁和人生的苦痛,早日快乐起来,给她找来了许多中外名著。在文学的海洋里,她 倾刻被淹没了,在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之中她沉醉了,在书中她找到了勇气、力量和智慧,获 得了精神的再生。20岁那年酷爱文学和历史的她,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真是不堪回首,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在那种环境下,非死也疯,但她硬是凭着一种必胜的 信念挺过来了。

1960年,大学即将毕业时,贺捷生主动报名支边去青海。贺龙耳闻女儿的想法,沉吟良久… …他太爱自己的女儿了,舍不得她再次从身边离开。女儿小小的年纪,就经历过那么多的沧 桑坎坷,而在团圆不久却又要独闯天下。然而知女莫若父,他深知女儿的秉性和抱负,还是 默默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贺捷生孓然一身,客居他乡,成为青海民族学院的一名历史教师。当时的青海,气 候相当恶劣,条件也异常艰苦:学校的围墙和学生的床,都是用泥土砌起来的,一顶顶帐篷 便成了教室,教师每月只能领取15斤粮、半斤油,有时连盐都供应不上。二十几岁的贺捷生 ,照理说该是青春岁月多愁善感,但幼年时的不平常经历,使她过早地认识了社会,懂得了 人生,也练就了惊人的毅力,面对种种艰辛,她都能泰然处之。她像一头拓荒牛,把自己的 所有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的学生,只知耕耘,不索报酬。三尺讲台是她的圣土,知识 是她精良的武器,她用广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和道义吸引了众多的学生,不知疲倦地工作 着,以至因过度疲劳而昏倒在讲台上。她不喜声张吹嘘,不以父辈的功勋为资本。在青海6 年,她身旁的人几乎都不知道她的特殊身份。事业使她充实,她感受到了价值的回归。她热 爱生活,热爱学生,热爱工作,热爱中国的百姓,因而也赢得了一大批朋友。对她来说,这 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文革”中,贺龙等一大批开国元勋成为首先被打倒的对象,贺龙元帅被林彪、“四人帮” 迫害致死。而此时的贺捷生,也在劫难逃,被关押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罚苦役劳改。本来就 身体柔弱的贺捷生,在这里受尽了磨难,身体慢慢跨了,因白细胞锐减,全身长了大大小小 的瘤子。为了对付严重的甲状腺瘤,医生用手术刀在她的脖子上留下了一条永远也摘不掉的 “项链”。身体上痛苦有加,而心灵深处的伤痛则更加惨烈:继父亲去世之后,与她相濡以 沫的丈夫因受她牵连而被迫害致死,秀丽聪慧的二女儿因无人照料,被冷酷的现实逼上了绝 路……所有的不幸劈头盖脑地砸向这个无助的女子,但她顽强地忍着、坚持着,她坚信父亲 是无辜的,是清白的,她坚信正义终究将战胜邪恶。

为中国第一部军事百科全书的圆满出版,她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人帮”被粉碎后,冰河解冻,万象更新,贺捷生如沐春风,迸发出惊人的创作力。她为 邹韬奋、张大千等十几位文化界名人的传志、专著、文化史料做了大量工作,又以《击毙“ 二王”的报告》、《呵!五角大楼》、《共青畅想曲》、《残月》、《柳浪闻莺》、《祝您 一路平安》等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本享誉文坛。80年代初,贺捷生调到解放军《基建工 程兵报》任编辑、记者。她身体力行,广开调查研究之路,曾拖着单薄的身子,历时数十天 ,纵横两万里,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探访。所到之处触景生情,心中的激情像打开的水闸, 汹涌澎湃,如滚滚长江天际来,她接连在新闻媒体上发出报道,一时引起新闻界的轰动。她 的报道,多以讴歌党的光辉形象、渲染社会的新人新事为主题。她主张,新闻是党和国家的 宣传窗口,颂扬光明,展现希望,激时代风雷,做社会前进的推动者是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那些岁月里,为鼓舞人们振兴中华的斗志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她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战 歌。

1986年3月《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以下简称《全书》)编纂工作陆续展开,至1997年7月出版 发行,用了整整11年时间。贺捷生先后担任总政编研室主任和《全书》编审室的副主任、主 任,负责组织领导军事思想、军事学术、军事后勤、军队政治工作、军事技术、军事历史、 军事地理等7个门类57个学科共2000余万字、近万幅插图的编审工作。与她共过事的同志都 知道,她是个敬业精神很强的人,直接领导着60多人的军事百科研究部,还要对全军各编研 机构500多名百科专业工作者和军内外5000多名撰写人进行指导、协调,她全身心地投入百 科全书的出版工作,连照顾老母的时间都被挤没了。

她总是讲,百科全书是一座知识的里程碑,被誉为精简的图书馆,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编 纂《全书》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她十分强调《全书》的质量,认为质量是《 全书》的生命所在。她对全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周密论证,经常教导部下要善始善 终,认真、认真、再认真。为广开言路,她经常开展以小型学术研讨会为主要形式的学术活 动,在学术领域反对搞“一言堂”、“家长制”。她认为,对于争议较多的重大学术问题, 尤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对于政治性、政策性 、法规性以及涉外和保密方面的问题,应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认真研究解决。所有这些, 都反映出她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为了使《全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赶在九七香港回归之前出版,贺捷生几乎放弃了所有 的个人爱好,天天早出晚归。10年间,她把心血全部倾注给了百科事业,为中国第一部军事 百科全书的圆满出版,填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基础理论的空白,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要在有生之年,用手中的笔向人们更多地展现生活的光明

1997年,贺捷生退休了,但她反而比以前更忙了,她既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还是北京市 政协委员。除了一些必要的社会活动,她把所有的时间全部投入到写作上。在她的案头,摆 着一台半新的微机,连着一支能自动识别的光笔。虽已年过六旬,可她仍如年轻人一样孜孜 好学,她的文稿都是直接在电脑上完成的。

多年以来,贺捷生对忠实厚道、勤劳朴实的广大人民群众充满着眷眷的情怀。多次以作家身 份前往祖国边陲、黄土高坡、革命老区、经济特区采风,调查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关心贫 困地区的脱贫进程,了解改革大业的辉煌成果。她的心,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因为她比常人更深地体会到:祖国的解放,国家的振兴,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唯有人民,才 是国家最坚实的后盾。尽管她遭受过常人难以想象的人生磨难,但从她的作品中找不出创伤 的痕迹。因为她早已从个人圈子中跳了出来,她愿用手中的笔向人们更多地展现生活的光明 和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

最近她又有新作《深秋》、《湘西湘泉常在梦中》、《不去的胡华》、《星星》等文学作品 相继问世。这些作品,笔法细腻,诗情哲理并茂。读着她的作品,你能感受到她纯洁的心灵 、丰富的个性,既善良纯朴又热烈奔放,也能感受到正义的呼唤、哲理的思索。

总之,她这一辈子,与写作是彻底地分不开了。写作,成了她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 她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

 

编辑:碧荷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