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兴趣的女科学家——访北大校友陈雪梅

据初步统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大陆大学教育背景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华人科学家共有十位,其中三位是女性,陈雪梅就是三位女科学家之一。

陈雪梅1988年毕业于北大生物系,即今天的生命科学学院,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教授。受生命科学学院邀请,陈雪梅于3月初回母校访问,并于3月7日下午,在生命科学学院邓祐才报告厅作了题为“植物微RNA:生物合成、降解及功能”(Plant microRNAs:Biogenesis, turnover, and modes of action)的学术报告。

 

兴趣是通往成功的领路人

陈雪梅生于哈尔滨,中学时就对生物感兴趣,担任高中的生物课代表。“那时,爸爸经常带我去野外玩,看见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我就觉得很开心,而对在学校做解剖果蝇幼虫的实验却不太喜欢。我感觉自己对植物更有兴趣,我做不来动物的实验。”那时候大家都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因此陈雪梅1984年高中毕业报考了北大生物系,并如愿学习植物生理与生化专业。陈雪梅说,本科四年她没怎么想今后要干什么,只是因为自己对植物感兴趣,所以就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

1988年本科毕业时,陈雪梅参加了 “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发起人为吴瑞教授)英语和专业课的考试,获得公派留学美国的资格,就读于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生物化学专业。陈雪梅觉得,现在学生想的事情比以前的学生多很多,过多关注以后的生活,专心关注学问本身的反而较少。她自己是因为对植物研究的兴趣,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科研这条道路。

选择小RNA(microRNA)和花器官发育这个研究领域并取得成功对陈雪梅来说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我们在做花的发育过程研究,想找出花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基因。我们找到了一个基因Hen1,发现它的表型(就是把这个基因突变以后植物花的形态变化了很多)与另外一个基因Dicer突变以后很像。Dicer在动物(线虫)里面是产生小RNA的,于是我们就猜想Hen1是不是也产生小分子RNA。”通过提取小分子RNA,陈雪梅的研究团队证实了这个想法是对的,成为最先从植物体中分离出microRNAs的研究团队之一,并从此开始了近十几年来关于小RNA和花器官发育的研究,取得了植物发育生物学领域的一些重要发现。陈雪梅说,她之前做的完全是与小RNA不相干的课题,就是因为在花的发育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基因(Hen1),研究这个基因的分子功能时发现它与另外一个基因(Dicer)突变后的表型惊人的相似,于是联想到小RNA。

看起来这是非常偶然的事情,但是陈雪梅认为,兴趣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她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渴望。“我觉得关键还是兴趣,对研究课题的兴趣,就是很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有刨根究底的精神。当时还是上世纪90年代,很久远的事了,我们通过遗传突变体来找花的基因。做之前根本也没想过是否能发文章,更别说能否成名那些事了。我就是非常感兴趣,很想知道到底是哪些基因让花成为花的这个样子。那时候定位基因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了一个突变体,想找到是哪个基因突变了还很困难。当离找到这个基因很近时,我们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非常渴望知道是什么基因在调控花的表型。”

另外陈雪梅建议做科研不要局限于自己的领域,知识面要广一些,多了解其它领域的研究情况,这样比较容易产生灵感。她当时所在的研究所除了研究植物,还有研究酵母的,研究线虫、果蝇的,相关的学术报告她都去听。当时Dicer基因在线虫里产生小RNA也是才刚刚发现的事情,由此他们联想到植物里是不是也有小RNA存在。

坚持兴趣才是成功的关键

兴趣把陈雪梅领进了植物研究的大门,但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据陈雪梅讲,在她博士生期间,做衣藻的叶绿体转化时,有近两年时间关键技术问题难以解决,让她非常纠结:是按原计划坚持下去呢,还是换一个课题?“当然换一个课题也是可能的,但是我对该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课题设计都很感兴趣,我很想知道转化叶绿体之后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陈雪梅最后坚持了下来,通过尝试各种条件、咨询其它实验室等多种途径解决了技术问题,终于完成了课题研究。

通过上面的事例陈雪梅强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兴趣是很重要的,不应带着功利的想法,认为选课题和做课题研究就是为了发好文章、成名。当你对一件事怀着浓厚的兴趣,你就特别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于是你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找你想要的答案。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能否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近两年是不短的时间,如果最后做不出结果怎么办?陈雪梅说在美国导师一般会同时给学生或者博士后两三个课题,因为生物实验的周期比较长,有时一个实验要做几个月,结果不理想的话还得重新设计实验再做。如果同时做两三个课题,把实验时间错开来,就可以保证时时有事可做。对于如何做好个人的职业规划或者人生规划,陈雪梅还是建议先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执着地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对学生成才的建议

据统计,目前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在校研究生中女生占40%多,但是学院的女性PI只有20%左右。为什么女生多,女PI少?作为一名出色的女科学家,陈雪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的人追求事业的成功,有的人更看重生活的情趣,但要两者都做得很好比较难。尤其女性要追求自己的事业,生活上就会做出一些牺牲,不可能都完美,只能尽量使工作和生活达到一定平衡。作为女性已经为生孩子付出了很多,况且生儿育女本是夫妻双方的责任,所以追求事业的女性得到丈夫和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陈雪梅说,中国文化传统里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其实也是考虑了男女之间天然的差异,但在现代社会里女性也有追求事业的自由。“我认为北大清华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个榜样,给女生一个平等的环境。”她举例说在学术报告会上可以鼓励女生多提问,因为通常女生比较小心谨慎、害怕说错。还有在入职面试等场合更多考虑女性特殊的需要。陈雪梅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对此深有感受。当时她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刚三周,她就去一所大学参加第二次面试。学校就没有考虑到她哺乳的需要,半小时的面谈一个接着一个。“所以我现在面试博士后或者faculty,如果是女性我就会考虑她们是否有特殊的要求,从而给她们做相应的安排。”

陈雪梅对国内生命科学的发展非常乐观,认为国内的硬件条件甚至比国外还好。国内生命科学近些年发展也很快,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近年来引进了不少年轻有为的学者,发展潜力很大。不足的地方就是国内原创性的研究还是不太多。“不过基础壮大了一定会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出来,一定会有金字塔那个尖出现。”陈雪梅对此很有信心。

不过,陈雪梅对国内有的实验室规模比较庞大有些担心,“我回来看到三四十人的一个实验室觉得很吃惊,担心这么大的规模如何培养好人才,导师怎么指导博士后和研究生。”她说,“在美国实验室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导师是直接指导博士后和博士生的。我的实验室15个人我已经觉得很大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陈雪梅说她对学生几乎是全日候的指导,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直接去找她交流。她回忆起自己在康奈尔大学做学生时,她是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得到了导师非常具体、非常多的指导,所以学到了很多东西、进步很大。因此陈雪梅建议做研究生时可以考虑进一个小实验室,能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自己更快成长。

延伸阅读陈雪梅,女,生于哈尔滨,198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生物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历任美国罗杰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助理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UC Riverside)教授,201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NAS)院士。2006年获得美国植物学会Charles Albert Shull奖;2011年6月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和戈登与贝蒂莫尔基金会(Gordon 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的研究员并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

陈雪梅长期从事microRNA和花器官发育研究,是最先从植物体中分离出microRNAs的研究团队之一。在利用microRNA分析植物发育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2005年首次发现植物microRNAs在3’末端核糖基上带有2’-O-甲基化修饰,为植物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发现之一;目前在Cell、Nature、Science、Genes & Dev、Dev Cell、Plant Cell、PNAS、Development 、Current Biology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

编辑:拉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