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龚侃教授团队在肾癌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近日,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龚侃教授课题组在遗传性肾癌VHL病的研究中取得新突破,研究结果以原始论著形式发表在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官方杂志Genetics in Medicine(影响因子9.94)以及加拿大医学遗传学学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影响因子5.75),龚侃教授为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VHL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肿瘤综合征,可累及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眼、胰腺等多个器官。龚侃课题组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的文章依托北大医院遗传性肾癌研究中心开展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VHL病预后研究,首次明确了中国VHL患者中位生存期男性为62岁,女性为69岁,并证实较早的首发年龄和阳性家族史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研究结果为VHL病的遗传咨询以及筛查指南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因型-表型”相关性是遗传性肿瘤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的理论无法准确预测VHL患者的肿瘤发生风险及预后情况。因此,寻找更为准确、精细的基因型分类方法是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课题组发表于Genetics in Medicine的文章不再以突变本身分组,而更关注蛋白功能,创新性地以下游分子HIF-α结合位点分组,发现非HIF-α结合位点错义突变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携带其他突变的患者,且具有更高的嗜铬细胞廇发生风险。基于此,龚侃教授团队提出了新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理论,为VHL患者的个体化筛查和诊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同时为VHL病相关肿瘤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龚侃教授团队

龚侃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泌尿系肿瘤的转化医学研究,在相关领域填补国内多项空白。在肾癌研究方面,建立了亚洲最大的VHL病数据库,组建了北大医院遗传性肾癌研究中心,并被国际VHL联盟官方认证为中国唯一的“国际遗传性肾癌诊疗中心”,同期认证的还有麻省总院、梅奥等国际知名的肿瘤研究中心。该课题组的肾癌系列研究成果相继在肿瘤学顶级杂志之一的Cancer Research(影响因子9.13)和遗传学权威杂志Genetics in Medicine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发表,获得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为肾癌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为我国肾癌诊治指南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延伸阅读

龚侃教授迄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以及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累积经费近1000万元。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龚侃教授获得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华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并入选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6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第三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

 

编辑:凌薇

责编:山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