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罗健平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离子嵌入的策略,实现了层状有机-无机钙钛矿材料从铁电性到铁弹性的转变,并从原子层面阐释了这种铁性转变的微观机制。
研究发现,热带地区正在经历大范围的干季延长趋势,亚马逊南部和非洲中部是干季延长的两大热点地区。该研究将水分需求的变化引入到对热带干湿季变化的评估框架之中,弥补了过去研究方法的不足,为准确预测未来热带地区干湿季变化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在金属氢氧化物纳米片(Mg,Fe,Co,Ni,Cu和Zn)上锚定Mo单原子的通用性方法,合成过程简单且易于规模化。通过改变宿主氢氧化物,可以精准地调控Mo单原子位点的电子结构。
近日,人工智能研究院朱松纯、朱毅鑫教授团队在RA-L/IROS 2022发表论文“Understanding Physical Effects for Effective Tool-use”,介绍了一种学习和规划框架,并证明了所提出的学习和规划框架能够识别对任务成功有重要意义的基本物理量,使智能体能够自主规划有效的工具使用策略,模仿人类使用工具的基本特性。
在本工作中,课题组发现3d金属配合物的激发态电子结构和能量耗散方式使其具有成为光热试剂的潜力。3d金属元素在地壳的丰度高、价格便宜,探索以3d金属配合物为光诊疗探针的生物医学应用具有基础而实用的意义。
烟炱(soot)来自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是由球形碳质颗粒组成的链状团聚体,包括内部的碳核和外部结合的有机物。烟炱颗粒广泛存在于气溶胶中,在大气传输过程中会发生老化反应,对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烟炱是一种全光谱吸收的颗粒,目前对其在老化过程中的吸光行为和效应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针对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尚静副教授课题组开展了系列研究...
针对这一关键问题,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黄如院士和黄芊芊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以单支路单个器件实现了CAM操作,提出并实验制备了具有双极特性的新型铁电鳍式隧穿场效应晶体管(Fe-FinTFET),无需额外的器件或电路即可同时实现三态CAM和多值CAM操作,极大降低了硬件开销和能耗。
研究使用优化的SMOOTH-seq技术在两种不同的主流三代测序平台上,采用不同的测序策略和低通量、高深度测序策略,使用多种不同组装软件、多个评价指标、以及不同组装策略,探讨了利用单细胞测序数据从头组装人类基因组的可行性,并确定了影响组装结果的主要因素,将基因组组装的分辨率提高到单细胞水平。
课题组,利用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紧凑缪子线圈探测器实验所收集的13 TeV质子—质子对撞数据,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三W玻色子共振态的寻找、开发了3夸克和4夸克特征喷注的鉴别及校准技术。
本研究首次详尽分析了真核细胞内多聚核糖体的原位结构,进一步加深了对蛋白质翻译调控的理解。同时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生物大分子的原位拓扑分析,为原位结构生物学研究提供崭新维度。
文章从SAR ADC中比较器、电容数模转换器以及数字逻辑这三个基本电路模块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并总结了近年来与这些电路模块相关的低功耗技术,例如新型的悬空反相型比较器、时间域比较器、低功耗电容DAC切换技术、异步数字逻辑等。
2022年6月22日,由德国科学家团队主导,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再宏研究员和叶沿林教授课题组参与的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观测到关联自由四中子体系”(Observation of a correlated free four-neutron system)的文章,宣布实验发现四中子态。在实验误差范围内,该实...
该研究发现拟南芥中铜稳态的核心转录因子SPL7通过C末端跨膜域锚定在内质网并调控乙烯信号转导的细胞机制,为研究铜稳态调控植物开辟了新的方向。研究首次证实了SPL7的双重定位及其在乙烯响应中的调控作用,为铜稳态和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的成果支持了‘食物是良药’的现代营养学观点和‘药食同源’的古老中国智慧,为高血压患者通过健康饮食控制血压提供了方案和信心。临床医生应建议高血压患者采取健康的饮食,减少钠摄入的同时增加钾、膳食纤维、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气温升高对植物的生长和粮食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植物通过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快速响应热胁迫。在该调控网络中,热休克因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夏季植被活动增强通过促进蒸腾产生显著降温效应,约为-0.15℃,相当于同期升温幅度的12.5%。但是,蒸腾降温效应随环境气温降低而减弱,且被反照率和大气水汽含量变化等过程抵消,导致春秋季植被活动增强对气温无明显作用。
该研究发现,芳香季铵头基可以在临床相关的低剂量辐射下实现在试管以及活体水平上的剪切反应,释放三级胺类活性物质。作者利用该反应,成功实现了放疗驱动的肿瘤选择性季铵化前药激活。
研究人员通过比较连续态中的量子芝诺效应和原子分子间非弹性碰撞本质上的共同点,提出外加磁场脉冲序列从而调控散射后不同通道的Floquet态及其分布,并可以根据对应的散射通道确定脉冲形式。
近日,北京大学李毅教授课题组和福建农林大学吴建国教授课题组联合加州大学丁守伟教授和中国农科院水稻所钱前院士等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研究论文。该项目通过6年和多地的持续研究,发现多种水稻病毒几乎对我国重要的水稻种质均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测试的种质包括粳稻、籼稻、杂交稻以及不育系、恢复系等均缺乏对水稻病毒的广谱抗性。
该工作在常压下实现了二维冰中部分氢键的对称化,未来可通过界面/维度调控、掺杂、外场等手段进一步增强核量子效应,探索完全对称氢键构型的二维冰,及其可能的金属化和超导电性。该研究为设计和制备新型对称氢键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为实现常压下与对称氢键有关的新奇物性及其实际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