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8年来成效显著

转眼间,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8年间,北大倾力支援,无私奉献,帮助石大在教学、科研、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行政管理、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石大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北大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成立了由主要校领导任组长、16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负责协调对口支援日常工作。两校还建立了年度工作例会制度,为对口支援建立了良好的工作体制和机制。

北大的对口支援始终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多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帮助石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石大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北大在新疆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主要为石大等在疆高校培养博士研究生。借助基地,北大启动了“百名博士计划”,拟用5年到10年时间,为石大培养100名博士。截至2009年已录取石大41名教师为博士研究生,初步形成了培养规模。

北大与石大不断扩大选派教师进修、访学的工作规模。8年来,北大共接收200余名石大教师来校交流学习。这些教师在进修、访学期间积极融入北大的科研环境,汲取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口支援开展以来,石大的师资结构得到根本改善,在读博士师资已由2004年的50余名增加到目前的260余名,其中北大培养近50名。教师流失率从2000年的10%降到2007年的不到1%。

北大牢牢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重点,探求多种方式,多层面开展工作,带动石大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石大从2001年的没有博士点发展到现在的4个,硕士点由原来的20个增加到56个;为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北大支持石大的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工作站、MBA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加快石大重点发展领域和学科的建设。目前石大部分学科专业已发展成校内甚至新疆、西部高校的特色专业。

对口支援以来,通过北大与石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石大的社会声誉有了明显提高,近年来对疆外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学生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也呈良好发展态势。近几年,内地生源毕业生中选择在新疆和兵团就业的人数均在57%以上,2005年达到70%,已有5200多名内地生源毕业生扎根在西部。2002年至2007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0%以上,位居新疆高校前列。 北大每学期都接收石大的插班生和旁听生,目前累计插班及旁听学生超过170名。北大每学期还根据石大的需求,通过网络传输国家精品课程,使石大广大学生同步学习北大优秀的课程。

科研项目经费金额的增长情况是学校研究实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北大认真选择合适学科专业,从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入手,通过引入创新团队等方式,使石大逐渐培养起独立申请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近几年,石大科研经费大幅增长,由2004年的700多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6000多万元,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连续两年居新疆高校前列,立项数目名列国内高校40强。在北大挂职干部于鸿君教授的组织下,石大2006年、2007年连续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为西北地区唯一成功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高校。

近年来,北大与石大开展了实质性的科技合作,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共同承担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及兵团重大科技攻关计划10多项。在北大的协助下,石大独立申请立项包括国家“973”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等在内近50项。

为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北大先后派出一大批教师到石大支教。这些教师克服自身科研教学任务繁重的困难,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为西部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涌现出一大批以孟二冬教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他们服务祖国、支援西部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师德师风,不仅感动了石大师生,也为北大师生树立了榜样。(记者李江涛)

 

编辑:文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