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大硕士到山里当医生 不到一年成长为一线骨干

“北大医学硕士来咱山里当医生了。”半年前,这个消息成了重庆开县街头巷议的话题,有人将信将疑:这个高才生不留在大城市,怎么偏偏跑到这个山旮旯来了。

半年过去了,25岁的朱兴旺对当初的决定一点也不后悔。“其实,小地方特别能锻炼人。如果当初留在北京,我可能还是一个被人呼来唤去的见习医生,可是现在,我已经快速成长为一名一线医生。”

边当医生边搞科研

朱兴旺生于1984年,湖南娄底市双峰县印塘乡人。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院研究生,主攻儿科学的神经遗传专业。上学期间,他学习优异,撰写的论文《遗传机制的表达》已被收录在美国某儿科神经杂志上。

毕业时,在北京找个工作不是问题,北京一些区县医院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但是他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开北京,去开县。“少生、优生,说起来容易,但是在很多地方做起来却很难。”朱兴旺说,在北京,孕妇产前做很多检查,避免新生儿出现问题。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没有新生儿产前检查的意识,智力低下的发病率比较高。他很想去了解一下原因,并对发病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找到一个最廉价、最便宜的避免新生儿缺陷的方法。

从那之后,他与西南几家医院进行了联系,但对方都希望他去做一名普通的大夫,只有开县答应了他边当医生边搞科研的要求。开县是一个人口大县,很多家庭都是由于不了解产前诊断和产前干预,以致连生数胎都有遗传病,儿科每天的接诊量很大。

他签了5年协议。“同学们大多不理解,有人认为我是不是去小县城当‘山大王’了,要不就是去挣大钱了。”朱兴旺说,“我的父母也不理解,但是他们不反对。”

环境让他成为全才

刚开始,朱兴旺发现病人并不信任他,比如,一个患肺炎的儿童需要住院15天,可是家长等孩子一退烧就要出院。于是他和家长吵了起来:“我是医生,你们怎么不尊重我也不信任我?”

细细一观察,事情并非他想象的那样。来医院治病的大多是农民的孩子,家长听不懂他拗口的医学名词,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允许孩子继续治疗。他再看看那些老医生,处理起来游刃有余,能把复杂的病情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患者,并且能根据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案。“其实,沟通很重要,再好的医生不会沟通,也不能称为好医生。”朱兴旺说。

在北京大医院,科室分类比较细,医生都是通过各项检查作出判断,年轻医生治不了的病,还可以找主任医师和专家。可是在基层医院,设备不齐全,医生拿着听诊器、体温计和血压计就得作出基本的判断。

一个中秋节的晚上,他带着两名护士值班,独自应对病房里60多名儿童患者。突然,一名因气管异物导致呼吸窒息的儿童被送到了他的科室。家长和护士都等着他作出决定。“要是在北京,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多部门合作,可是在这里,我必须马上作决定。当时大脑一片空白,书本上学的知识不够用了。”朱兴旺说,“最后我决定先气管插管,再做手术。忙活了8个小时,小孩的命保住了。我累得筋疲力尽。”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晚上值班的时候,中毒的、烫伤的、发高烧的,一个一个推进来,朱兴旺必须挺身而出。“我就这样变成了全才。”朱兴旺说。

开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儿科主任唐融对朱兴旺赞赏有加:“小朱进步很快,已经能独当一面。我们这里的儿科不同于大医院,治疗的病种非常多,医生还要治疗外科、内科、传染病等。”

今年,朱兴旺将请来北京的专家,由开县卫生局牵头,召集县里的儿科医生和各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就新生儿窒息方面的急救知识进行培训,减少新生儿死亡率。

编辑:李娜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