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院士、校长同大学生面对面谈学风、谈道德——记一场特殊的报告会

今天(9月19日),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内,一场特殊的报告会在这里举行。

之所以说这场报告会特殊,是因为报告人都很有分量: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王乃彦,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杨卫,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专家,浙江大学校长;龚克,天津大学校长;王志珍,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其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

如此多的院士、知名学者、大学校长济济一堂,来到北京大学,跟青年学子分享一个话题“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这是一场现代学者同未来学人的对话。为了中国学术的未来、为了中国未来学人的诚信, 学者们旁征博引、慷慨激昂;学生们仔细聆听、用心思考。

严肃的话题,沉甸甸的份量。轻松的氛围,热烈的问答。报告会,语重心长、意义深远。

深入浅出、结合实际

“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作为成熟的学习者,应该具有学习目的的自觉,应该审问自己:我们是在追求学问还是追求学位?”这是报告会首位报告人,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报告的开头。一个问题,从学生角度出发,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什么是“诚信”的含义?“科学研究旨在探求真理,以探求真理为自己人生目标的科学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应该是诚实,因为虚假,伪造……是和真理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王乃彦院士启发同学们对“诚信”二字的含义深刻理解。

“科技的繁荣需要灵魂的支撑。这个灵魂就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学风。”“科学的价值和使命在于追求真理、造福人类,这也正是科学精神的真谛。”杜祥琬院士告诉同学们这样一个道理:科学道德是科技工作者的基础课、公共必修课,将影响终生。

报告引起了台下大学生的共鸣。几位专程从天津大学赶来的学生告诉记者:就在不久前,天津大学举行了一场与众不同的博士生开学典礼,这个典礼有三个独特之处:一是由研究生院院长宣读《研究生学术规范》;二是校长不再做欢迎致辞,而是针对所有博士生做了一场有关学术道德的主题讲座;三是全体2010级博士生做学术诚信宣誓,“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自尊自爱,自省自律 。”

谈古论今、针砭时弊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报告会的主题,学者们谈古论今、旁征博引、针砭时弊。

杜祥琬院士引述了中国古训中对道德修养的表述,“天之道;利而不害”,“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还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以告诫学生们不应浮躁,勿因追名逐利而马失前蹄。龚克校长举了近期发生在各高校的一些知名的涉嫌学术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王乃彦院士举了发现“第一粒子”的王淦昌的故事,在多年后回忆起当年实验过程中误以为自己发现了“第一粒子”的王淦昌深有感触:“科学研究是硬碰硬的事情,如果当时我报告发现了‘第一粒子’,那么就会落下了个撒谎、吹牛的名声,太可怕了”。

杜祥琬院士还指出了目前我国科技界“原始创新少、人文精神缺失,科学道德水准下滑,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严重侵蚀着科技界的躯体等令人担忧的现状。”同时列举一些现象与同学们分享讨论:

论文、著作的造假、抄袭、剽窃、搭车署名多有发生,愈演愈烈;靠拉关系、“忽悠”、“跑部钱进”,争项目、经费;评审成果搞“友情评审”,甚至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炮制假成果;伪造学历、伪造SCI引用查询证明等;报奖搞包装,对有关评委和工作人员拉关系,搞运作,甚至利诱;有的院士候选人的提名材料不实,言过其实,或把别人的成果、集体的成果捆绑包装到自己头上;为了应付评估、检查,有的单位集体做假;从“应试教育”到“应试科研”,扭曲了科教的价值观;有的科技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力化、利益化,长官意志至上,偏离管理的科学性;也使一些投机取巧者屡屡得逞;有的领导干部违反科学程序,干预评审、评奖、甚至干预院士增选……

“在过去,科学家被允许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他自己的专业上;但现在不同,他必须仔细地检查他的研究成果对这个世界可能带来的后果,他必须承担告知和警告人们这一后果的责任,而不论这一后果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他必须承担责任的原因是因为他比任何一般的人都事先更深入地知道他的发现所可能带来的后果。”龚克引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的一段话。

交流问答、赠语共勉

报告的最后,学者们同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学者们讲的精彩,同学们问的犀利。

“龚克校长,我觉得您在报告中引用到的竺可桢的”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句话应该改一下,应该改为“科学精神,应该既问是非、又计厉害。您觉得呢?”

“杨卫校长,您有过多年海外留学的经历,您觉得,西方可否有好的‘西药’来医治我们学术腐败的‘顽疾’呢?”

  ……

问答之后,每位报告人还同大学生们分享了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杜祥琬院士说:“一个要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需要有一批又一批的新人传承崇高的价值观。 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后人不断胜过前人的国家。”

王乃彦院士说:“科学研究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你总是可以进行一些不同的尝试,它从来不会使人厌倦。事情进展顺利是令人高兴的,事情进展不顺利是令人痛苦的。有些人在遇到困难时就泄气,但我在计划遭受挫折时,从来不着急,我会开始设计下一次实验,整个探索的过程都充满了欢乐。”

龚克校长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报告会结束了,很多同学意犹未尽,自发地围拢在学者们周围,跟他们请教、探讨。那一刻,那一幕,不禁让人想到哲学家康德的话: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是一种境界,这是一种呼唤,这也使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

走出百年大讲堂,已经华灯初上。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谈论着,回味着,也互相鼓励着。

这一刻,一个世纪前和一个世纪后的北京大学因为一场关乎学术道德和科学品质的对话而时光回转、影像叠合:

1917年冬,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这样鼓励每一位青年学子:“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

2010年秋,多位德高望重的院士鼓励当今的青年学子:我们的国家需要一批学风扎实、学问博深、志向坚定、操守高尚的学者,中华民族将不仅在政治上独立,经济上富强,而且在文化上也将为世界做出较大的贡献。(人民网记者 赵婀娜)

 

编辑:文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